如果一間茶餐廳,連蝕12個月,聽起上來,點都不會是好事。但換轉是一間startup,連蝕12個月,或至幾十個月,都可以不斷有基金投資,而且估值不斷上升。問題是,連蝕的茶餐廳,跟同樣連蝕的startup,有甚麼分別?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Startup界有一派別,非常重視盈利,認為賺錢是任何生意的本質,所以盈利是生意健康的基本指標,蝕錢的,就是不健康的startup。這派有一定支持,一個原因,是第一次科網泡沫,太多假大空,結果一代人輸錢之後,故事的教訓,是不單只長遠要盈利,短線也要有盈利。這種說法,跟從與否,好影響成間公司的方向和重大決定。而決定跟從與否,第一步是搞清楚蝕的本質。
先苦後甜 博未來大賺
一間上到市的startup,上市前通常經過幾輪的集資,一般總共幾千萬至上億美金。那幾輪籌的錢,主要是用來燒的,既然要燒,也即是說,間startup那幾年間一直蝕錢,因為蝕錢先有得燒錢。
當然,創投投資的公司,大多數蝕錢,但蝕錢的startup,大多數不會有創投投資。解答連蝕的茶餐廳跟連蝕的startup的分別,捷徑是先解答點解同樣是蝕錢,有些startup,在投資者眼中,比其他startup更值得投資?
因為蝕有好多種。有一種,一間startup,未摸到條路,既無收入,也無用戶群等等的籌碼,只是一味支出,當然蝕。另一種,用戶數目不斷爆升,如早期的google、facebook,但未有收入,當然蝕。另一種,有收入,但為了搶市場,每個交易都輸錢,當然蝕。
還有一種,有收入,而每個交易都賺錢,點解都蝕?是因為好多支出,不是用來維持現在的營運,而是用來投資落未來的增長。即是說,其實要賺,好容易,去掉投資未來的支出就得,蝕是一個選擇,打賭今日蝕的某日賺得番。
其實,除了第一種蝕,其餘都是有心以短期的蝕去博長遠的多賺。創投肯拿真金白銀出來蝕,是覺得今日蝕的,有日會n倍還。當然,打賭絕對可以出錯。例如,Groupon以蝕上新商戶,點知後來至發現,商戶留低的比例,比預期低好多。又例如,twitter創辦人搞的square,以蝕追量,之後發現,量暴升,成本卻不能因此壓得下來。
科技startup,好多牽涉編程,而編程的本質,是教電腦一次就夠,所以編程工作不重複,電腦是維持,編程人是搞未來增長。
所以普遍來說,有人肯投資的連蝕startup,比有人肯投資的連蝕茶餐廳要多,就不出奇了。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