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企業創新活動與香港的經濟息息相關。香港的企業家開拓事業、創造就業、大大提升了香港人的生活質素。香港目前已是國際大都會和金融貿易中心。可惜香港今天已看不到多少企業發展精神。根據一些國際研究結果顯示,香港近年在創業活動方面排行榜末,就是跟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其排名都在香港之前。在極短時間內,像騰訊、比亞迪等的創新企業先後在我們的近鄰崛起。反觀香港,發展方向何去何從?
從前香港人浮於事,迫使一些人創業自僱。但社會越是成熟發達,創業機會大大減少,成本和風險卻不斷增加。創業恐怕只能得出雞蛋對高牆的結果。目前阻礙企業創新最高大堅厚的牆壁是甚麼呢?就是香港人的心態!特別是年輕人對創業的想法和觀念!
二三十歲是創業的黃金十年,但是我們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我們常常批評年輕人怕冒險、被動、欠缺創意、不願意承擔責任,像容易擊碎的雞蛋。創業是需要勇氣和識見的,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呢?
創業大計,始於教育。越早受教育,作用越大。可是香港中學課程沒有重視商學的元素,其中直接涉及企業創新內容的少之又少。若要培育年輕學子創業精神,便必須改革目前中小學課程重文理、輕商貿的現象。現試舉三項建議。
第一、參照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於中小學設立企業創新學科,讓學生從小便能了解企業家特有的心態及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識。例如北歐國家設計一個「小社會」課程,以活動學習的原則,在校內騰出空間,模擬商貿交易處境,讓小學生參與十多家公司的營運,然後按自己的偏好選擇角色和專業。課程共十堂,老師會帶學生到機構探訪學習。這教學模式不單能幫助少年人掌握財務和公司營運的基本知識,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鼓勵主動個性、冒險精神和獨立思考。並能加強他們在創意、溝通、計劃、領導的技巧。
第二、考慮改革現有商學課程以考試為主導的模式,不重背誦,以實用、體驗和主動學習為主,使許多失卻學習興趣的學生重拾熱忱。
第三、香港政府應設立跨部門工作組,探討及研究改革策略。例如教育局可與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貿易發展局等結成夥伴,重新制訂資源分配準則,以評估手段誘導教學機構重視企業創新教育,建立工商學界合作平台。推舉成功的企業家作典範,鼓勵企業家一年數次到學校分享經驗。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最準確預測將來的方法,就是現在着手創建未來」。香港的明天實在有賴我們今天能否培育年輕人傳承香港一貫的企業創新精神。
趙之琨
理大領袖及創新研究中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