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腸胃壁有三層。最內面一層是黏膜層,此層的細胞最活躍,有分泌消化液及吸收養份的功能。中間一層是肌肉,負責腸道的蠕動和食物的傳送。最外一層是漿膜,隔開腸道和腹腔。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胃腸壁的防水功能是在黏膜層。外科大夫縫補胃腸,講究黏膜層是否補得完整。
大概三十多年前,日本的醫生發現,若果把黏膜切去一塊,只要能保持肌肉層面完整,腸液是不會滲進腹腔的。這個發現,是內窺鏡切除早期胃癌和腸癌的基礎。
局限在胃的黏膜層的早期胃癌,按傳統的胃切除手術後治癒的機會高達百分之九十。但切胃對病人的胃納、營養及健康都有頗大影響。
日本的醫生發明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方法是把生鹽水注射到黏膜層之下,把黏膜層和肌肉層分開,就可以用金屬的圈套把在黏膜的病灶套起,再通電切除。
當年我們觀摩日本醫生的手術示範,看見黏膜切除後的大窟窿,都大吃一驚,對這新手術半信半疑。但事實證明EMR是安全的,使早期胃癌的病人可以不用剖腹就可以切除癌腫,更可保存胃部,繼續享受美食。近年這科技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用電刀一步一腳印地把黏膜層和肌肉層分開。胃黏膜的血液供應,來自黏膜下的血管叢,在剝離時止血要十分仔細。
ESD能較精細地切除黏膜。面積較大的病灶,只要是局限在黏膜層,都可以切掉。只是舞動着一米多長、軟軟的一條胃鏡,要在患者的胃壁作如此準繩的切割,施術的醫生要有真功夫!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