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有一個很諷刺的笑話,買入由猴子拋飛鏢所擲中的股票,其投資回報比起由投資專家所挑選或是基金組合的回報更佳。這概念最初由《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一書的作者伯頓.麥基爾(Burton G.Malkiel)提出。
但這理論的着眼點不在於挑選股票的準確性,縱使猴子挑股的準確性可以媲美投資專家,可是他們仍然不能操盤,因為作為一個投資者,我們着眼的不只是準確性,最終的目的仍然是能否賺錢。
當然準確性越高,越容易賺錢,可是即使強如畢菲特、索羅斯,其命中率亦不能達到百分之百。那麼何解他們會被人稱之為股神呢?其實股神也是人,只是他們做到了一些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已。當然他們對市場、個股、甚至經濟前景的看法已經十分神準,但他們最厲害的一點,是做到贏的時候贏到盡,輸的時候走得快,而非「贏粒糖,輸間廠」。
索羅斯曾經說過,做對或做錯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的時候賺多少,以及錯的時候賠多少。短短一句便道出了注碼控制的重要性。其實不難發現成功的投資/投機者都有一樣相同的特質,就是對注碼控制得十分之好。因為最終贏錢的多少,是一種類似期望值的計算方法:贏錢的機會率x盈利-輸錢的機會率x虧損。所得的數值越大,最後的回報就越高。
當然,贏錢的機會率越高,根據以上公式,贏錢亦有機會越多,但就好像NBA球星的投射命中率,最高也只有72.7%,即使多厲害的投手亦會有樽頸,而操盤的命中率亦是一樣,能夠做到六成多的勝率就已經能夠叱咤華爾街,就如同德國投機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所說投機當中只要有51次成功就算僥倖了,而僅僅這輕微的贏輸差距就已經成就了這一位偉大的投機大師。
舉一個較極端的例子,假設你贏錢的機會率達到90%,但每次下注皆只是贏$1,一旦輸錢時卻輸足$10,交易100次,最終仍是輸掉$10,長久下來真是「贏粒糖,輸間廠」。所以除了贏錢次數以外,贏錢和虧損時的幅度亦十分之重要,這亦正正是市場上常說的贏谷、輸縮。要把握每次獲利的機會,盡可能看對的時候賺盡盈利,而看錯時減少虧損。
市場上很多人都着眼於如何神準地預測走勢,而預測的準確性只會影響命中,但注碼控制則影響到盈虧幅度,其實兩者缺一不可。我們下一次再分析一下大師們有甚麼方法去控制注碼去最大化贏錢幅度。
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