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盤奇則一大堆,有玄關如同睡房一樣大,價值近70萬元;又有廁所要打側入,肥啲都入唔到,這些怪現象誕生正好反映樓價瘋狂,買家唔理是否實用,只要盡快上車的畸型心態。
老樓入行將近30年,見過無數怪則,視乎每個年代不同買家需求而改變,如九十年代初大型窗台的出現,除令大廈外觀看來有線條美外,卻導致廳房超細,睡房要擺張床上窗台;在九十年代後期,冷氣機房的出現又俾發展商呃多數十呎空間,令到實用率由九成降至七成多;最離譜的是大屋車位計入當面積賣,新界洋房變得實用率只有三成多,不同年代對住屋的配套所需,卻讓無良發展商有機可乘。
由於人口稠密,政府制訂戶外露台和工作平台的設計,鼓勵發展商透過小量補地價興建,殊不知被發展商一再利用作賺錢工具,在21世紀香港房地產史上,產生了所謂懸棺式露台震驚國際的特色設計。
於2013年,在限呎樓的規定下,加上樓市飛升,牙籤樓應運而生,單位越細越好賣,在六十年代的劏房便大行其道,細至165方呎的迷你劏房,賣價每方呎都要1萬元。香港人近年對物業熱烈追捧下,細則應該越來越細,細至100方呎的劏房可能隨時出現,看來港人的住屋空間,卻出現大倒退,這便是樓價暴漲下的代價。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