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畢業生告訴我最近終於置業了,那位畢業生任職於金融界,是屬於較頂尖的一群。他畢業於金融海嘯前的一段日子,依我的觀察那時候的畢業生較有能力置業。金融海嘯之後,金融界的生態大不如前,可以置業的能力較低。
畢業後10年內置業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他們賺取的是市場上最高25%的入息,否則是不可能的任務。為甚麼年輕人會有畢業後10年要置業的想法呢?原因可能是他們想畢業後10年內結婚,而結婚又與置業混為一談,他們沒有想過租住的情況,租住是一個等候期,等候儲蓄首期及合適的樓價。其實不少人已經等候了很多年,希望樓價會下調一些才入市,但結果並未出現,白付了多年的租金,而甚麼資產也沒有。
這是一場博弈遊戲,買了樓便不用付租金,但可能買貴了,有能力繼續供款的不成問題。不買樓的話,每月支付租金,變成一項支出,不是一項投資,過了一些時日,沒有資產,只有支出。假如當事人另外有投資,也假設有不錯的回報,那便可以利用投資回報來支付租金。有這樣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結果是只租不買的甚麼也沒有,而租樓原來是白花了租金。
近年香港的房地產政策完全失敗,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原本是用來等候的時間,變成了白白的花費,怪不得不少人租住了一段時間後,索性自行置業,特別是現時的租務條例對租客相當不利。這次佔領事件的一個導火線是房屋問題,政府不全盤處理年輕人房屋及就業問題,事情仍然未有解決。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