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多年前準備大學畢業時的心境,確實百般滋味在心頭。當時心裏滿是朝氣,自覺刀槍不入,以榮譽生身份畢業,有份極好的工作等着我,以為十幾年的念書經歷是餘生畫面的預測,幻想着成功與快樂是唾手可得,連每步路也走得飄飄然似的。其實難怪有此想法,從幼兒園走到大學畢業,途中所需的本領及性格並未與現實世界掛鈎:只憑個人努力考得好成績便代表「成功」,更會被「所有人」愛戴,為了「考第一名」可以忽略同學間感情、必定要準時升班準時畢業、「留班」這兩個字的嚴重性跟「癌症」不相伯仲。然而,這些想法及處事態度根本沒可能活用於真實社會當中,若不盡快調整思維,更風光的學生也會給現實辜負。在社會做事多年的我,體會到以下幾樣事情,幾乎跟在學校裏所學到的相反,努力一番扭轉從前的角度才活得更滿足更快樂。
溫書考試只需憑個人努力,但現實世界沒有事是可以獨自一人完成,就算你的工作只是做一份presentation,也需要向各方同事搜集資料。再看更簡單的例子,如上廁所時發現沖水器壞了,還不是需要請相關的人來修理嗎?所以「自我中心」的態度很難成事。反而不要太看重自己,對任何人也謙虛有禮,懷着團隊精神推進項目,無私一點,到頭來對自己也有益處。既然做任何事也需要跟別人合作,「溝通」可以說得上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不單止詞要達意,更要語氣恰當,簡單如約朋友吃飯可以選擇說:「星期六有空一起吃飯嗎?很久沒見你了!」或說:「看你星期六也沒甚麼好做,不如跟我吃飯吧!」第二個說法極可能遭朋友拒絕。話語可以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但若不小心勒住舌頭,它亦有無比的殺傷力。充滿智慧的所羅門王也在聖經裏道:「生死在舌頭的掌握之下,喜愛弄舌的,必吃它所結的果實。」我的宗旨是:若非有建設性或鼓勵性的說話,倒不如不說。學生堅持做獨行俠尚且還能完成學業,但在生活中,「人際關係」猶如汽車的車胎,將你運送到目的地,若車胎少點氣還能夠行動,但車胎完全沒氣便停滯不前,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亦如是。所以與人合作時我學會了"pick your battles",不一定每次都要爭取自己是「對」,跟讀書考試不一樣,現實生活裏沒有那麼多事情是絕對性的,最重要是顧全大局向目標邁進。
犯了無數錯誤,再踩多個地雷,當然希望將上述體會與女兒分享,但在沒有相關背景情況下跟她說這些理論是毫無意思,她既不明白也不會記得。為了不想她重蹈覆轍,在一個遠離現實世界的泡沫內讀書,我的任務是將她在校內所學的與現實連接起來。上個暑假,女兒和表妹決定在家裏「開餐廳」做生意,我便借少許錢給她們買食材,雖知她倆沒做任何計劃,但還是想藉此機會讓她們學習。買材料時學會商量和計數,準備食物時便學資源分配例如誰負責做甚麼,到我和妹妹兩位「客人」到達「餐廳」,她倆便一邊手忙腳亂招呼「客人」,一邊完成沒有預計好的工作。不管她們從這段經歷中有多少得着,起碼現在知道要做好一件事不能單憑「想」和「說」,更重要的是學會互相依賴及幫助才能成事。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