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棄屍。那年八歲,外婆送我小白兔,我見牠愛吃蔬菜,就把白菜蘿蔔放到牠面前,吃得牠嘴邊又綠又紅;我還抱牠到公園嬉戲,任牠在草上奔跑。最後牠身沾泥濘,花面污穢,我就抱牠洗澡,豈料抹水不乾,幾天下來見牠瑟縮顫抖,我卻不懂應對;才過一星期,牠死了,我親手把牠棄掉,更站在那裏良久,忍淚。
是故我對動物的死,感傷而多想:那是人為,抑或自然。
每年12月海洋公園都會公佈園內動物死亡數字,最新統計,2013/14年度有1107頭動物死亡,較上一年度增加六成。而除卻2012/13年度的695頭死亡數字,2011/12年度也有1303頭死亡,相較2010/11升1.1倍。海洋公園說那是「自然死亡/流失」,然而值得深思,是所謂「自然」,有多少是人為使然。
最值得討論的例子,是2013年11月公佈海洋公園的六條瀕危物種雌性鎚頭鯊,在七個小時內相繼死亡。園方最初說是因為把鯨遷館而令牠們感到不適,在11月中就指因為淨水調控故障,令臭氧副產品超標,而雌性鎚頭鯊對此尤其敏感,過量吸入而死。
無人為此道歉──從來牽涉動物之死,類近園方都順理成章不會向牠們致歉,因為牠們是動物,要死就歸因自然。可是以上例子,正好說明把動物帶離原居地,放在人類建造的動物或水族公園,本就不是自然環境;淨水調控釋放臭氧,是人為消毒裝置,若在自然海洋根本不會存在,也就不會有此人為的「自然死亡」。
由此去看,海洋公園曾公佈的動物之死,其實都惹人聯想,究竟那是怎樣的死亡──2013年的小玳瑁和小熊貓、2011年的加州海獅和日本蟒蛇、2010至2011年間的企鵝與2008至2009年間的中華鱘。那是有手術麻醉用量問題(加州海獅),有傳染病(日本蟒蛇),也有不適環境(小玳瑁與中華鱘)……理由繁多,可都離不開動物被遷離自然生態後,如何被安置到人造玻璃海洋。
無人有資格指出海洋公園的獸醫專家不夠專業,因為遠較出於自然環境的一切物種,任何人工生態都不能自稱掌握一對一的專業複製,可讓動物在「森林/海洋公園」重新過活──連專家也不例外。弔詭處,是動物不在自然重生,卻在死後被判自然而死,無人負責,亦少有監管;因為有能力監管的專家本已在此,他們的死因判決,像金科玉律。
看着死亡數字,我想起小白兔,亦為幼時自以為懂得照顧,讓牠至死感到愧疚。而把動物帶離野外,再把牠們寄養在家或動物園水族館,本就同樣地是人類以專業想像,以為懂得照顧,卻除了剝奪動物自然棲息之外,隨時造成不必要死亡。小白兔或已轉世,可人類的生態公園卻不滅不盡,無限擴張,製造自然,讓動物生不逢時,而死總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