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峯期的金鐘佔領區有逾2,000個帳篷大露宿,當中位於海富橋底的「香港營」 (圖),繪上關公與耶穌,最教人印象深刻。清場後,這個「有型」的帳篷交由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保存,營主說:「個營係屬於香港人嘅」。
營主黃先生本為藝術工作者,香港營則誕生於佔領運動滿月之際。他認為,佔領滿月如分水嶺,前期充滿熱情,後期轉入長期抗爭,故他以畫筆將帳篷畫成磚牆,將臨時的棲身地轉化為永久建築物,以示佔領者的決心。自稱專業花生友的他,70多天來都留守金鐘,一心要與佔領者共同進退。佔領區發酵成藝術村,很多人說反映本地的發表平台不足。他卻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有必要發聲,「唔係因為呢度冇王管,藝術家先爭住嚟,而係因為大家都擔心香港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
黃先生認為,在雨傘運動中最成功的藝術創作,應是靠不同人成就而生的產物,如百家傘、連儂牆,甚至遮打自修室,「係由下而上嘅集體創作」。他亦欣賞粉筆畫者,「唔會因為幅畫易消失就hea畫,唔係以結果論成敗,依然會堅持,咁先係港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