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雋穎報道】聚散有時,今天過後,那些在雨傘廣場上,你我他出過一分力的藝術品,連儂牆、百家遮、雨傘人、和平坦克,恐怕在金鐘再無立足之地。有人早在月前已着手記錄,有人選擇讓作品隨清場而毀滅,無論如何處置,離開廣場,換個場所,藝術品的意義已不一樣。
通往政總的雙橋間,那幅以300幅傘布拼成的百家遮,歷70多天風吹雨打,顯得有點殘破。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Kyle,是30人創作團隊的一員,坦言早為百家遮的破爛感「肉赤」,但一直未有將之拆下,「因為佢象徵保護同團結,未到最後一刻都唔會拆落嚟」。
Kyle認為,百家遮擋過催淚彈與胡椒噴霧,惟有罩在雨傘廣場上,方為完整的藝術呈現;一旦拆下來保存,他日再展出,已轉化成見證歷史的文物。他感嘆,佔領區是最自由的公共空間,形成的「村文化」尤其可貴,「唔只係單一藝術品,係金鐘佔領區整體作為一件藝術品,每個市民踏出嘅一小步,都好重要」。
佇立在連儂牆旁的雨傘人木雕,在金鐘佔領區猶如尖沙嘴的五支旗杆,是不少人相約碰面的地標。連儂牆在月前已由不同團隊拍照記錄,而雨傘人也在11月底,由創作者Milk運離金鐘存倉,還未決定日後如何處置。他說,雨傘人廣受關注,是他意想不到,「做藝術嘅人,用藝術品去講一句說話,純粹個人感覺。我最初只係覺得,呢個地方應該有呢樣嘢,就造出嚟」。
「清場唔代表完結」
Milk認為,今次運動「冇輸過」,勝在多了人親身走到現場,對於清場,他並不覺得可惜,「所有嘢都係,有開始就有完結,而清場又唔代表係完結。點到即止係最好,唔好等到所有人都討厭件事。今次係好好嘅開始,下次大家會組織得更好」。
有人及時保存作品,也有人決意讓作品被強權破壞。見證六四坦克車入城的周家民(Miso),在金鐘畫了好幾幅巨畫,以膠樽、帳篷造了兩台和平坦克,以及佔地兩條行車線的裝置藝術牛虻,「在這裏造藝術品是為了陪伴學生,若拿走了會使堅持的人很悲傷,覺得大家都走了」。他亦期待,警察清場時不得不正視這些作品,「這樣他們就會感受到那種堅持的精神,牛虻的精神,we are here,there and everywhere,清也清不走」。
清場前最後一日還有新藝術品,德立街出現一幅大型貼圖,上面寫有「you do not have the permission to vote」(你沒有權限投票),還有「再試一次」或「取消」兩個選項。有關概念的相片,先在以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為名的Twitter發佈。不過,這Twitter帳戶其實只是「粉絲」所擁有,該幅作品只是改圖創作,但有人將改圖化為真實,昨出現在金鐘德立街,引來大批途人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