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29日新華社報道,中共紀委對中共原政治局常委、原政法委書記周永康進行立案調查,《財新》迅速在一小時後發佈《周永康的紅與黑》專題組稿,掀起公眾對周老虎案的熱議之後;12月6日凌晨,新華社報道,周永康身犯違紀、受賄、通姦、洩密、濫權等六宗罪,中央政治局將其開除黨籍,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其涉犯罪問題立案偵查並予以逮捕。這一將周永康案定性的決定,並未如預期像《財新》引發的熱潮一樣,在國內主流媒體間掀起熱議。
港大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的微博視野(Weibo Scope)系統顯示,自12月6日起,除境外媒體之外,新浪微博普通用戶關於周永康的個人討論和轉帖均被刪除,僅留下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這些中央級黨媒的通稿和評論。這些黨媒的評論文章,均以〈順應人民期待 彰顯治黨決心〉、〈正氣主導中國 周永康知晚了〉一類為題,一片歌功頌德之情,毫無批判精神。而少有的通過網絡傳媒發佈的消息,均是中石油及四川、北京、上海等多地政府支持中央決定的表態言論。上呼下應之下,成功地引導了輿論,周永康主政期間的各種冤假錯案,無一人問責。
其實,這正是國內現今的言論尺度——只可黨媒眾口鑠金,不許庶民肆言時政。這些被刪除的微博帖子,均指向牽涉在周案中的權貴高層、周永康主政期間的冤假錯案等等,一旦放任民眾討論開來,勢必會牽連甚廣,最終指向執政黨的合法性問題。這亦正是習近平上任以來,國內傳統媒體幾經換血、互聯網管制越趨嚴苛的原因。習總要踐行強人政治,對外走民族主義的路線,對內亦要走威權管制的路線。他固然有革新的意願,卻只能接受自上而下的主動改革,絕不是自下而上的被動革新。因為擅長於組織動員底層民眾的中共深知,中共高層本身已經成為權貴階層的核心,一旦普通民眾行動起來,將是一場無法控制後果的革命,箭頭直指執政黨本身。
《FT中文網》昨日發佈歷史學家章立凡的評論文章——〈思考黨國體制的「周永康陷阱」〉,就指出「現在體制的最大敵人,不是甚麼外部『敵對勢力』,而是體制本身」。在當今中國,「洩露國家秘密罪」成為「口袋罪」,最大的功能是為避免薄熙來案公開審理中難堪的失控,將此次周永康案不公開審理的理由。的確,中共體制內大小官員的既得利益盤根錯節,國內至今連公佈官員財產都無法做到,可見反腐的阻力之大。在拒絕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下,中共的腐敗是缺乏監管的體制性腐敗,僅僅靠紀檢部門外科手術式的自我切割,是很難撼動的;因此,反腐無可避免會成為中共權鬥的工具。過去如是,如今以刑事控罪代替政治清算,更是如是。唯一不同的是,連司法系統也被拉下水,司法獨立成為權力鬥爭的法制外衣;而傳媒,亦是一朝回到卅年前,無一倖免成為黨的喉舌,遑論媒體監督的存在。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