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場之後的下一個戰役(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清場之後的下一個戰役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梁振英事先張揚金鐘佔領區非清場不可,一反他過去對清場一詞的避忌抗拒,不是由於他對清場的決心與把握已有十足,而是他不得不把最終責任延攬上身,否則前線的執行人員未必會對上級的臨場指令心服口服。
在此之前,他也曾說過,為甚麼到今天仍未有大規模拘捕違法的學生,原因是不欲這些年輕人留有案底影響日後前途。不過,學生對梁振英這番好意似乎未有心領,傳媒也沒有廣泛報道及給予正面支持,因為學生即使被正式拘捕落案起訴,法庭會否定罪及判罪仍屬未知之數,所以梁特首的武斷和預設似乎下得太早。
學生早知佔領行動違法,所以應不會懼怕被拉,反之部份人可能更想被警方正式拘捕,免去退場的諸多考慮及事先安排。同路人力勸學生退場,學生也不接受,梁特首的一番好意,學生當然更無動於衷,有人甚至會懷疑他的言下之意,其實只是為他日清場打穩民意基礎,因為倘若他對學生有此愛心,為何至今還不肯親自和學生對話,除了不斷隔空訓話外,連一句關心問候也沒有!
梁振英不敢大規模拘捕學生,只敢拘捕「滋事分子」,因為公眾對兩者的態度與支持度截然不同。有了放87枚催淚彈的慘痛經驗,警方已不敢再做任何容易引起民意強烈反彈的行動,雖然拘捕學生對家長極有阻嚇作用,且可收即時之效,但政府內沒有人能評估公眾的反彈會有多大,更沒有人敢為此作出問責承擔。
黃之鋒等學生被捕後似乎收斂了不少,只能退居幕後及繼續發言,不敢再在前線衝鋒陷陣,但若有更多學生被捕,社會中必會有人願意再次挺身而出,以各種不同方式加入被捕或支援學生的行列,而且參與方式必不會再限於佔領金鐘或旺角鳩嗚。
學生的佔領行動被建制派批評為有法不依,但警方對違法學生不予拘控同樣也是有法不依;前者為的是爭取真普選,後者為的是珍惜學生前途;兩者都對對方的目標和動機視若無睹,難怪雙方根本無法溝通,要達至共識機會微乎其微。
學生不怕被捕,更想被正式起訴,在法庭見證公義,對法律程序作測試。到底是誰更有法不依?法理情三者公眾及法庭的裁決有何分別?學生的戰場將會由示威區轉至法院,屆時警方以至特區政府如何盡快「清場」,恐怕今天難以想像。
學生被清場、拘捕及起訴後,雨傘運動會如何延續發展?由展示、教育甚至再度以行動挑戰(在法庭,在地區及立法會選舉),戰線若不斷延伸擴大,政府一定疲於奔命,因此最佳的解決辦法,還是大事化小杜漸防微。尤其是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參與的可能再不止是本地的大狀,聆訊隨時變為國際矚目的法律爭辯,屆時甚至連中國可能也無法置身事外。
留案底的壞處,學生不可能不知。他們有甚麼法律權利,也一定有人替他們代為籌謀。不論是被捕或自首,他們也只會承認最少的錯誤,不會無故把所有過失延攬上身。因此建制派一方面公開大肆批評學生及佔領行動參加者自首後仍然巧言令色不忘為自己開脫絕無悔意,另一方面暗地宣傳搞事學生會永遠失去回鄉證,找工作也會有困難的嚴重後果,好能令更多學生及家長及早回頭是岸,這一切的文宣工作,都是為了金鐘清場而作的準備。
學生會否因被列入「黑名單」而嚇倒?學生會否因「留有案底」的風險而退縮?學生會否因民調大比數不支持佔領行動而膽怯?他們個人到底會願意為爭取真普選而放棄甚至犧牲多少?建制派中仍有激進人士抱「殺無赦」的態度,對學生的一舉一動仍極其嚴惡及批判不遺餘力,但亦有人已開始思想復和及彌補裂痕的工作;前者認為民意已傾倒於反佔中的一方,未來的選舉泛民將要為此「找數」,後者則相信冤冤相報何時了,當下一代提早決裂對香港並不是好事。激進建制派批評學生這次「無知變自大」,其實他們自己同樣也是「自大顯無知」,金鐘清場之後,另一場戰役隨時會在法庭及立法會展開,然後是三次的政治選舉……新一代的學生群又怎會對此袖手旁觀?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