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鹿頸位處新界東北邊陲,偏遠程度僅次於沙頭角,卻仍難倖免於起屋發展的命運。山旮旯的郊區都有人垂涎發展的趨勢,近期日益明顯。近月便有多宗原居民以「復耕」為名,在偏遠地區動土斬樹的悲劇。惟每次這些明目張膽的「公民抗命」發生後,政府部門都袖手旁觀,助長先破壞後發展的惡習。
郊區地升值 居民阻保育
今年8月,大嶼山三鄉,包括白芒、牛牯塱及大蠔村約200名原居民,不滿私人土地被納入保育範圍,限制他們建丁屋和復耕,出動鋤頭及推土機摧毀大片紅樹林。大蠔灣生態價值高,政府早前將該區部份土地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防止破壞。村民甚至明言自知犯法,但仍不惜公民抗命。規劃署其後卻表示,該「地點」屬規劃限制,只規定村民耕田或建屋之前要向城規會申請。若只鏟走紅樹林,不構成《城規條例》中的違例發展。
原居民自此更加肆無忌憚。今年10月,鎖羅盆村民斬樹抗議土地被列為自然保育區,規劃署同樣指不違法。11月,東平洲原居民因不滿土地被劃入郊野公園範圍,將私人土地上十多棵大樹斬掉,漁護署因樹木位處私人土地及物種不屬保育品種,只站在旁邊觀察。
鹿頸、大蠔都屬人煙稀少郊區,鎖羅盆及東平洲的所謂鄉村更是荒廢了數十年。這種推土機向偏遠郊區進軍的迹象,或與特首梁振英倡議發展大嶼山及新界東北,推高郊區土地潛在價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