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短短八字,卻是台灣九合一選舉中,藍營失守五都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有台灣選民說,眼看香港人在雨傘運動付出這麼多,如此辛苦還爭取不到一張選票,使他們更珍惜手中這一票。當初連勝文下區拉票,更有年輕選民說要用手中這一票懲罰他,使他尷尬苦笑。一張選票雖輕如鴻毛,卻舉足輕重,最後果然使台灣失去大片「藍天」。
港府赤化的後果逐一浮現,經濟命脈握在中共手中,政策自然無法再以港人利益優先,使隔岸的台灣人看得心寒。故此國民黨的親中姿態,無疑是使它在選舉大敗的原因。此外,國民黨又失掉青年人這個票倉:處於20至34歲的青年選民有五百萬,當中更有62萬首投族,顯見青年人對於整個選舉結果的影響。
使台灣年輕人踴躍投票的原因,不能不提到太陽花學運。他們意識到,原來政治與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學生既有理智的思維,又富真誠,故學運猶如投入社會的炸彈,起了震撼性的作用,就像雨傘運動之於香港。雖然運動不止屬於學生,然而無可否認,它有濃厚的學運色彩:發起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的,是學聯和學民思潮;參與雨傘運動的,亦多是學生。
年輕人見識到政權的暴力:警察以警棍去打路過的途人,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尚能說警方是十分克制;學生絕食,懇求政府與民對話,但高官依舊離地。一些議員評論運動時,歪理更是層出不窮。年輕人應明白,反抗的最好方法,就是拒絕讓一些毫無建樹的議員進入議會。
在最近一次選民登記活動,十八歲至廿二歲的選民增長已有數萬人,而這只是一個開端。一場雨傘運動,使許多年輕人醒覺,你討厭政治,但無法將政治從生活剝離。他們無懼政權暴力,參與佔領,上街「鳩嗚」,而這一份熱情也許能感染更多本來厭政的人,去關注社會。
筆者深信,青年會逐步奪回話語權,善用手中選票,令今天一些涼薄的政客,付出沉重代價。
范國威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