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成港最常見癌症

腸癌成港最常見癌症

【本報訊】大腸癌發病個案已超越肺癌成為最常見癌症,在2011年有4,450宗新症,約1,900人死亡,是第二位癌症殺手。近半數患者確診時已到第三、四期,癌細胞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外國醫學組織建議使用兩種治療擴散性腸癌的標靶藥物,包括抗血管增生或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再連同化療,可有效提升存活時間至29.9個月。

早期確診者不足一成

香港防癌會教育委員會主席、臨床腫瘤科醫生廖敬賢(圖)指大腸癌是本港現時第二位癌症殺手,也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現時大腸癌患者,只有不足一成人可以在早期被確診,近半數患者確診時已到第三、四期,癌細胞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針對該情況,歐洲腫瘤學會及美國國家癌症網絡建議將化療及標靶治療同時應用,可把原本化療的19.5個月存活期,提升至29.9個月,病人腫瘤細胞變異與否都可用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標靶藥物,只適用於無基因變異的患者。
防癌會提供三種對癌症病人的支援,包括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愛心病床及攜手同行支援計劃。73歲的彭先生是藥物資助的受惠者,經過經濟審查後獲得防癌會的全費資助,完成12次的療程。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也獲善長捐款,在中心內設有18張「愛心病床」供患者免費使用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