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位經濟學界的大師級人物,最愛投資車位。不,正確一點,應該說是停車場,尤其是政府招標的爛地停車場。車位是香港最理想的收租物業;一來不用怕租霸,二來多數車位租客,都是在安置手上的奢侈品,心頭好,在經濟好景時,自然負擔得起,就算經濟差的日子,始終有一群客仔,抗逆力比人強,可以繼續風流快活。說到底,還是因為香港政府刻意將私家車變成奢侈品,車位供應永遠不足,單是這個原因,已經足以令車位長遠形勢比人強。
上星期,趁領匯十周年,有份大報紙做了個專題報道,指領匯停車場長期丟空。說實在,單看事實陳述,感覺已經很超現實。負責報道的記者,更訪問了議員和學者,要他們評論為何領匯不去改變停車場的用途。對不起,恐怕記者、議員和學者一生人都未試過和地政署的官老爺打交道。先撇開補地價應該怎樣估值,在地政官的眼中,城市規劃一旦計算好了一區裏頭有多少個車位和單位,就不好改;這裏一動,整盤數就變了。其實,這些都是香港公共政策的基礎常識,記者、議員和學者在發表意見前,有責任了解清楚。
停車場在那裏起,並非由領匯決定。話說當年房委會為了配合政府瘋狂的建屋計劃,只要有合適地皮,便立即動工。結果,許多屋邨座落鳥不生蛋的地區;居民被編派到遠一點,只好認命,可是消費者、商戶和車主,有的始終是選擇。
領匯沒有像那位經濟大師般,任由爛場一直爛下去。過去十年,能活化的,都盡量做。商場由死變生,除了要業主出力,租客一樣要自我提升。說到這點,明眼人都應該知道,為何社會棟樑對領匯如此反感;在他們眼中,商戶要有「頹做」的自由,正如新世代的工作態度一樣。
能賺多點,應否去賺?這個問題還是留待社會棟樑去回答。諷刺是當領匯面對提升不了內在價值的物業,結果要被迫「頹做」,社會棟樑還繼續罵。說到底對人不對事是香港風土病;罵了十年,條件反射下便繼續罵。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