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下午六時半,我拖着疲累的身軀回到辦公室,卻見到桌上有一封桃紅色的信封。拆開一看,果然是何伯寄來的聖誕卡。
何伯今年80多歲,本來身體不錯,還可以照顧小孫女。三年前患上急性中風後,左邊手腳乏力,說話也口齒不清,需要用輪椅代步。入院後,我就告訴他和女兒,中風後三個月是康復的黃金期,不能輕易錯過。
把握中風後黃金期
何伯每次回來覆診總帶給我驚喜。何伯的預約多在中午時分,他知道醫生會忙得沒有時間吃午飯,每次都會帶一些餅乾或乾果來送給我,他們怕我不肯收下,還特別聲明只值幾十元,好讓我可以暫時充飢。更可喜的是,他越見精神飽滿,漸漸可以用四腳叉走路,情況一次比一次改善。最近一次見到他,竟可以用柺杖步行。我忍不住問他的女兒,原來她聽完我的話後,決定好好把握黃金康復時期,竟然辭去了工作,每日到父親住的老人院,幫父親做肢體運動。
誠然,在疾病當前,醫護人員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但醫術再高明的醫生,病人再堅毅的意志,都不能代替家人的關懷和鼓勵。
不是所有病人都像何伯那樣幸福。行醫多年,確實見到有些病人因缺乏家人照顧,需要長期留在安老院,不但病情沒有進展,還會患上包括抑鬱症和褥瘡等併發症。
每年聖誕,我都會收到何伯和女兒寄來的聖誕卡,使我很感動,亦使我明白到何伯的漸漸康復真是並非偶然。而是因為何伯有恒心,再加上一個孝順的女兒,每天陪伴和鼓勵他才能成功的。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方榮志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