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航發牌拖兩年 明年初研訊捷星肉搏國泰爭啟航

廉航發牌拖兩年 明年初研訊
捷星肉搏國泰爭啟航

【訪問】

超過兩年漫長等待,廉航捷星香港始終未獲發牌。公司首席行政總裁劉仲威接受專訪時透露,獲當局知會明年初就牌照申請舉行研訊,屆時將與國泰(293)、香港航空等反對者「埋身肉搏」。劉仲威強調,捷星有充足發牌理據,「公司已做好準備,真的假不了」。
記者:鄭柏齡

東方航空(670)、澳洲航空2012年3月公佈合組捷星香港,冀成為首間以香港為基地的廉航;一年後,捷星引入本港財團信德(242),三方均等持股,由何超瓊任主席。
逾兩年時間過去,捷星仍未獲政府發出營運所需的空運牌照。劉仲威表示,近日獲發牌機構空運牌照局知會,於明年初舉行公開研訊,「十分歡迎呢個決定,可以明確相關程序」;他指公司對研訊結果充滿信心,「已做好準備,真的假不了」,相信當局會作公平、公道裁決。

否認有「Plan B」

按照發牌程序,研訊一般以公開形式進行,申請者及反對者將交換資料「埋身肉搏」,最終由空運牌照局作裁決;但作出裁決後,亦可能遭司法覆核,故捷星「起飛」時間表仍然是未知數。劉仲威強調,「三個股東百分百支持捷星香港,支持公司繼續以香港為經營地」,粉碎外間猜測公司或有「Plan B」後着。
對手質疑捷星在香港「特約經營」(franchise),事實上受澳洲母企控制。劉仲威認為說法混淆視聽,「特約經營一般會集中採購,但捷星香港嘅機隊、培訓等全部自主決定,為股東尋求最大回報」。

有70名員工 暫停招聘

由於發牌所需時間遠超預期,捷星香港已先後出售6架空中巴士A320飛機節省經營開支,劉仲威坦言感到可惜,「但另一方面,反映咗一切決策由香港董事局負責」;目前,捷星仍有三架飛機停泊在工廠,「一發牌就可以起飛」。
捷星日本及捷星香港兩間聯營公司,去年全年共虧損7,000萬澳元(約5.1億港元)。劉仲威指,在未獲發牌前,公司會繼續在品牌推廣上下功夫,「好多人質疑廉航會唔會平嘢無好?」他希望透過宣傳,讓市民及業界認識廉航「用者自付」模式,以及引入新競爭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