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見報時是佔領行動的第72天,行動最終都會過去,我希望事件帶來正面影響是社會在付出有限代價下(一個示威能夠相對和平地維持了兩個多月,全球並不多見),喚醒公民思考香港的民主前路。
民意調查顯示反對繼續佔領的比率,接近85%,但反對留守並不一定代表反佔中,我自己便是其中一例。要理性分析這事情,我們應該反問反對留守的人,你反的是甚麼?答案可以是:
應撤場保存民意 繼續鬥爭
1)你對政治沒有特別立場,但對佔領行動帶來生活中的不便感到反感;
2)你愛惜學生,但覺得他們的策略錯了,應該撤場保存民意,換一個空間繼續鬥爭;
3)你覺得任何情況下都不應佔領道路,60多天前的佔領一開始就是錯的;
4)你覺得啟動佔中是多餘的,8.31方案雖然超級保守,但你願意袋住先,覺得有票總比沒票好;
5)你不喜歡佔中與公民提名綑綁,覺得不值得為了公民提名而違法;
6)你完全不能接受公民抗命,因為這是違法的(換句話說,你否定了辛亥革命和所有革命起家的政黨包括共產黨的誕生權);
7)你根本就不贊成香港政制增加民主成份,原因包括「中國人要管論」、「中國仍未準備好,所以香港也應該等」、「民主會損害經濟」……等等。
花了那麼多筆墨,想說明一點:新聞標題背後,其實可以有很多文章。藍和黃之間有很多不同深淺的綠,成熟的公民社會永遠都是由中間派主導。一直以來,香港的民意亦是中間派佔多,可惜泛民政黨一直未能夠團結這些中間派,當中有些甚至淪為「忽然激進」,這是很可悲的。
佔中運動由最初戴耀庭的一篇文章發展為電子公投,與公民提名綑綁,運動後期,敢於行動的學生加入,令佔中派一直享有的道德光環更亮。8.31中方提出超保守方案,並且將佔中定性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敵我矛盾,統一戰線打擊佔中,支持佔中者都成了哀兵,9.28一夕,政府的笨拙反應加上傳媒的廣泛報道,民意一面倒傾向佔中。
這年多以來的運動,中間峯迴路轉,民意的支持度也一直在變,9.28行動開始後,支持度的上升是因為政府屢屢犯錯,而不是佔中的人有甚麼奇謀妙着,大部份香港市民在運動的不同階段都曾發聲, 但是香港人是感性重於理性的,看到警察對跪在地上手無寸鐵的學生發催淚煙,很自然便感到氣憤, 但對政府用拖字訣在社會中製造更大的衝突,反應卻像溫水中的蛙。
學生用血和汗 爭政治本錢
這場運動,大家包括傳媒花很多時間和篇幅在討論警察和示威者的暴力程度、活動是否有外國勢力參與、黑社會和無間道……等等,這些都是運動的支節,運動的中心應該是:香港人按基本法是否有權爭取比8.31方案更多的政治自主,這將會是一仗漫長的拔河,大家要有耐心和智慧,而不單是逞一時之勇。
佔領行動發展到今天,很多人包括筆者都覺得學生領袖為了道義上要照顧代表不多於5%民意的激進參加者,浪費了辛苦賺回來的政治本錢,但我覺得我沒有資格坐在梳化上去指指點點批評學生。容我們謙虛,我們這上一輩自詡的智慧和社會經驗,並未能預測運動的結果;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政治本錢都是學生們用自己的血和汗賺回來的。我疼惜他們,我願意提意見,但最終這是他們的決定。
民意很多時是市民對報章頭條或電視和網絡片段的反應,不一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民意近期的轉向,建制可能覺得是己方的勝利,但是,這場所謂運動是沒有勝利者的,政府作為人民的公僕,人民的失敗就是政府的失敗。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