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生活:收集碎片重置 監察修復進度人工移植 救塌毀珊瑚

蘋果生活:收集碎片重置 監察修復進度
人工移植 救塌毀珊瑚

【本報訊】香港東部水域的美麗珊瑚群,一直是潛水發燒友的勝地。漁護署數日前公佈最新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稱,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但有環保組織調查發現,東面水域的珊瑚群落受到嚴重破壞。為拯救逐漸沒落的珊瑚群落,環團今年7月開始在往灣洲一帶水域進行全港首次戶外人工移植珊瑚,期望可以重建絢爛的海底世界。
記者:黃靜薇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與綠色力量今年6月在香港東面水域包括赤洲、娥眉洲、往灣洲及尖洲進行多次調查,發現珊瑚群落受嚴重破壞,部份珊瑚倒塌毀壞,面積逾100平方米。

固定於海床可再生長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指出,氣候轉變和人為活動均會導致珊瑚倒塌,「呢啲地方都係出名嘅潛水勝地,船隻拋錨、越嚟越多人玩花式滑水快艇等等嘅水上活動,好容易會破壞到水底珊瑚」。
珊瑚倒塌後不能固定於海床上,容易因海浪沖刷及沙泥掩埋而死亡,張瑪珊指如果倒塌的石珊瑚屬無性繁殖,斷裂後仍可獨立生存,只要珊瑚能固定於海床,便可以重新組織及生長。中心與綠色力量鎖定往灣洲作人工移植珊瑚實驗,「之前呢度有好多珊瑚,近十年越來越少。但呢個地方係適合佢哋生長,希望可以將被破壞嘅地方復修」。根據2011年漁護署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往灣洲東灣石珊瑚的覆蓋率有五成七,但去年已跌至三成五。
人工移植珊瑚的實驗面積約1,500平方米,收集大約100個珊瑚碎片,以健康、大小等條件挑選40個樣本,品種多以紫小星及菊狀珊瑚為主,因牠們比較常見於香港水域、受破壞的情況也較多。實驗人員會用索帶將珊瑚碎片固定於大型的珊瑚骨及穩固石頭上,並加上識別號碼牌,潛水員每個月至少下水一次監察修復情況,實驗為期三至五年,張相信最快兩年可以看到初步成果。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將於今日討論會否在橋嘴洲、牛尾洲和南果洲設置珊瑚標誌浮標,劃定珊瑚區範圍提醒船隻避免碇泊,減少因拋錨而使珊瑚受破壞及倒塌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