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林青霞這樣的美女巨星,不會亦不該與「花甲之年」沾邊,但她適逢其時,欣然以《雲去雲來》一書與讀者分享過往的人、事、情。書前有白先勇先生作序:《謫仙記──寫給林青霞》,道出她未能成「仙」的舊年憾事。
這篇序文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上海的電影導演謝晉有意將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搬上銀幕,「因為他看中了故事中那位孤標傲世、傾倒眾生的女主角李彤」。誰能擔綱這「頭角崢嶸、光芒四射的角色」?名作家、名導演心目中的最佳人選,都是林青霞。「我們認為林青霞可以把李彤那一身傲氣、貴氣演得淋漓盡致」。何故,「林青霞有那個派頭」。大明星也有意向且去上海試過鏡,最終顧及當時台海兩岸的禁忌而失之交臂。
八十年代末《謫仙記》拍成電影,易名《最後的貴族》,我赴美留學前趕及觀賞。李彤這個角色,由大陸「影后」潘虹飾演。現今讀白先勇先生的點評:「潘虹是個好演員,最後李彤在威尼斯自沉的那場演得很深刻。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換成林青霞,踽踽獨行在威尼斯的海邊,夕陽影裏,涼風習習,絕代佳人,一步一步走向那無垠的大海──那將是一個多麼淒美動人的鏡頭。」遺憾之意似有還無,含而不露,真是高手妙筆!
潘虹之前主演過幾部電影,演技獲得肯定。無奈大陸這一代成長的時期,仇富諱貴,以窮為榮,過的都是平民日子,毫無可能見識貴族世家,年輕的女演員穿上旗袍都不知如何邁步。影片中有場戲是李彤跳恰恰,據說潘虹花了不少時間練習,但學得舞步、舞姿,也未必能傳達出女主角其時空虛眩惑、放浪形骸的內心,骨子裏「那一身傲氣、貴氣」更難以表現,因氣質自幼由生長環境薰陶而成,非短時間體驗所能獲取。難怪白先勇先生說,「林青霞有那個派頭」。
謝晉在業內以發掘有潛質的演員著稱,成功之例不少,但也非百發百中。香港回歸那年,他執導完成具歷史意涵的《鴉片戰爭》,用北京中戲的鮑國安扮演主角林則徐。不同於早先老牌藝術家趙丹塑造的柔中寓剛形象,這位「林則徐」外形粗獷,嗓音高亢,發怒時七情上面,動作幅度也大,舉止幾無儒雅之氣。那年我回國省親得睹該片,步出影院頗感不解:怎麼把一個清廷的文官演成了武將,還有點現代「造反派」的殺氣?後來方知,該演員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演畢曹操不久,入戲太深,一舉一動還未擺脫武夫、梟雄的行狀,自己都擔憂演「林曹操」,可謂積習難改。
一個藝術形象的成與敗,取決於演員自身有無某種「派頭」或曰氣質,能否改掉不適當的「積習」。那麼,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是否也適用於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