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字拆開,翻查網絡字典,「尸」同房屋有關,「至」就係「來」咁解,即係話有人嚟住。「屋」字本字係「幄」;原本意思係「帳幕」。呢度唔係同大家想說文解字,因為香港樓市又出現一個奇異盤。元朗單幢村屋天台,月租千三蚊可入住露營帳幕,香港人唔係窮得連蝸居嘅資格都冇,以帳幕為家。
「帳幕出租」相信廿年前冇可能出現。回帶睇番香港70年代經濟起飛,俗稱「魚翅撈飯」嘅股市爆升年代亦係當年而起。當時嘅香港人,炒股票發達後,買車又買樓,供樓當儲蓄、求安穩。趁樓價升值後再轉手賺多筆,層樓自己留番收租亦得。不過,今時今日不能不承認買樓致富嘅時代終結。80後、90後嘅港青,唔奢望年年加人工,但求追到通脹,保得住份工。港青,不能再走上一代買樓致富嘅道路。
舊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樓市專家」席勒(Robert Shiller)上星期出席論壇時候講,發達並非靠買樓而係炒股。席勒話想累積財富,租樓同炒股係醒目嘅做法。
租樓畀投資者提供更自由、更充裕嘅資金,歷年股市回報率跑贏樓市。大家唔使羨慕新加坡,點解人哋可以動用中央公積金安居置業,不妨學席勒睇轉吓角度,放眼瑞士,自我解慰。瑞士置業比率低,樓奴佔極少數。原來租樓自住嘅生活可以過得如此富足,但大前提要喺歐洲。
C+B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