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初上小銀幕主持飲食節目,有幸身邊朋友仁慈給予口碑,但實也好奇普羅觀眾的想法,除收視率外便惟有到tvb.com的閒傾區走一轉。不看猶可,一看便嚇了一跳。
肥狗(假名)說:「你看他那塊臉爛晒也學人上電視,作嘔!」瘦貓(也是假名)回應:「係啦,你看他那雙眼都唔知喺邊度。」未知肥狗瘦貓是何方神聖?也未知何曾開罪他們?不解他們會如此坦蕩蕩地惡言相對,無故在公眾平台毫不保留地侮辱他人臉容?
一眾高登常客定會笑我無知,這些小兒科實在見怪不怪,更刻薄更創傷性的網上評語是家常便飯,比比皆是。當佔中支持者跟反對者在網上平台火併時,侮辱說話只是基本武器,揭人私隱轟炸臉書才是重型武器。
不妨了解一下言語施暴者的心理,更不妨一談被辱者該當如何處理。
簡單一字,大約可以解釋其心理De-individualization意譯應是「消除個人」,這心理境況早在五十年代已有文獻記載,當民眾聚集成為群體,個別身份(Personal Identity)被融入群體中並失去自我,在這心理狀態下暴力行為極容易浮現,其一原因是失去自我抑壓,不少人心底下存着暴力,但為保存自我在社會中的地位而加以控制,但當自我在分刻中不再存在便可肆無忌憚地讓這暴力巨龍任意妄為。其二便是在群體中做壞事可以把責任推給群體,心理學上稱為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責任少了便以為可以逃避作惡後果,惡一點壞一點那又何妨?
不少暴亂是在這心理狀態下發生,幸好召喚大群人集合作案不是易事,但在今時今日的互聯網上無時無刻的言語暴力也在同一心理下產生,隱名是De-individualization的最大誘因,猶如在暴動時戴上V煞面具,看不見臉容或名字時便可以隱藏自我,暴力言語亦可以在不負責任情況下四出攻擊無辜。
受辱者又有何解救?當然可以還以顏色,但當自己在明別人在暗(要找出誰是肥狗瘦貓實不容易),你回敬一句,他們可以回敬十句,還可以找一群鼠輩聯手對付,最終還是自己吃虧。要知道言語暴力不會傷及身體但可以禍害心靈,一旦對言語暴力作出任何情緒反應包括憤怒、恐懼、憂傷……等,施暴者便已成功施暴,但若對這些評語一笑置之,暴力言語只能反映出施暴者的卑劣人性。
自我是寶貴的,千萬不要為暴力而付上自我。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