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未到聖誕,他已跑進深水埗派玩具,為首個以「香港經典玩具」做主題的馬拉松比賽做準備。備戰戈壁超馬,他由五支旗杆跑到深圳;在歐洲公幹,他穿上跑鞋,跑進巴黎的大街小巷,「跑步係認識一個城市嘅最佳方法」。他創辦了社企「全城街馬」,帶跑手跑進陪伴他成長的觀塘。男人四十,人生下半場,走出熟悉的商界,跑進未知的未來,他是張亮。
記者:呂麗嬋
全城街馬,有跑友在專欄稱它是「跑界HKTV」。這也難怪,當渣打馬拉松被批作風官僚,另起爐灶的街馬,特別令人期待。只是,在商界打滾多年的張亮,對於這個帶革命色彩的美名,還是小心翼翼,「渣馬對推動馬拉松功不可沒,我哋同王先生唯一相似係,大家都有股儍勁」。說儍,也許真的儍,貴為打工皇帝,辭去貝恩資本合夥人工作,只為手把手教年輕人跑步,籌辦理想中的馬拉松,打破悶局。
「跑完戈壁,返港第一時間問太太,若我辭工搞社企倡議街跑,兩三年冇收入得唔得?」半生循規蹈矩,男人四十,決心活在當下,他自嘲決定耐人尋味,自小不愛運動,人到中年才瘋狂愛上跑步。「Francis(另一創辦人魏華星)係我中學同學,佢問我有冇興趣跑戈壁,我一口答應」。七天跑250公里,相等於六個全馬,距離好比由香港跑到廣州再跑回來,但兩年前的他,跑齡極淺,連10公里賽事都未參加過。
鼓勵用腳步感受社區風光
「老婆都有問我發生乜事,可能嗰時中年危機,太想挑戰自己都唔定」。由報名到成行,只數月時間,找來頂級教練,接受密集式地獄訓練,全力備戰,最後戰戰兢兢上陣。16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跑手,每天在沙漠跑40公里。「第四日最辛苦,上落坡,旅程中段,跑咗幾日,又睇唔到終點,最多人退出」。鬥的除了體能,還有意志,馬拉松喻人生,有道理。
跑手步速不一,獨個兒走進遼闊大河谷。張亮說,當他遙望山巒起伏的崑崙山,竟莫名感觸,嚎哭起來,「唔係因為辛苦,而係精神好大衝擊,嗰一刻,好似同大自然嘅頻率產生咗共鳴」。說來抽象,但事實卻是:同行的哥兒們,兩個決定辭職,全力推動長跑,「全城街馬」由此誕生。由零開始的另類社企,舉辦針對年輕人的免費訓練班以及大型比賽,鼓勵香港人用腳步,感受不一樣的社區風光。
過程越痛苦 到終點越快樂
「我鍾意早上5、6點練跑,睇住個天轉亮,好似同個城市一齊蘇醒」。湛藍天空下的香港,久違的寧靜。街跑,張亮說,是與城市最好的聯繫。在外公幹,他帶備跑鞋,由東京到倫敦到巴黎,一樣的大城市,不一樣的大街小巷。籌備10公里賽事,他老早鎖定陪伴他成長的觀塘,由啟德郵輪碼頭出發,跑過海濱長廊、舊機場,還有地標九龍麵粉廠。用一雙腳,感受觀塘的變化。「呢度,係全港最窮嘅地區,人口最多,廿幾年前嘅觀塘,除咗玩具廠,仲有染廠同紗廠」。
七歲由內地來港,住過木屋、難民營,落戶黃大仙的七層大廈,入讀當時仍是新學校的觀塘官立中學。觀塘,是他的第二個家。「細個屋企窮,冇錢,就玩細膠劍,幾毫子,兩把劍仔,可以贏一打返嚟」。贏別人手上的小膠劍不難,長大後才發現,贏自己最難。「就好似跑馬拉松,遇到快跑不動、好想放棄時,我會話俾自己聽,堅持落去,一定做到」。過程越辛苦,走到終點的快樂,也是雙倍,張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