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團教年輕一輩反思生命墳場攝影面對生死

導賞團教年輕一輩反思生命
墳場攝影面對生死

【本報訊】中國人忌諱談及死亡,彷彿生死間有條「楚河漢界」,不得擅自闖進。有機構主動踏進生與死的邊緣,在香港最古老的墳場辦攝影導賞,藉攝影藝術教育年輕一輩面對生死,透過閱讀逝去者的墓碑反思生命。
墳場攝影選址在跑馬地墳場,導賞員楊偉邦指出,墳場有特別的墓碑雕塑,還有小教堂、歐陸式噴水池,是香港少有的「花園墳場」,亦代表了香港殖民時期的歷史。
楊偉邦指出,「埋葬咗好多香港歷史上赫赫有名嘅人,香港首富何東、革命烈士楊衢雲、遮打爵士等」。

導賞員帶領團友遊走墳場,介紹香港歷史人物。何家達攝

後生及中年最不接受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指出,以往生死教育都集中於長者身上,但是大部份老人家對死亡也已經有認識、甚至已一早作好預備。
梁梓敦指出,反而是年輕及中年人最接受不了死亡,「後生嘅覺得死亡好遙遠,中年係佢哋擁有最多嘢嘅時候」。
他認為講座只能吸引部份機構會員,但透過藝術活動便可吸引到15至45歲的青壯年,「藝術手法係一個means(手段),令佢哋去接觸死亡」。

參加者無懼禁忌,紛紛於墳場尋找目標拍照。

墳場有小教堂及墓碑雕塑等,氣氛莊嚴安寧。

翌年辦大型「死亡節」

不少人仍當死亡是禁忌,「覺得唔吉利,講咗就會發生,事實係死亡隨時都會發生」。翌年還會舉辦大型的「死亡節」,會展覽參加者在墓地拍的照片,還有其他藝術工作坊如默劇、舞蹈等。
剛大學畢業的阿Wing笑指自己是為了「試新機」而來,家住將軍澳,毗鄰華人永遠墳場,他一直認為死亡是死氣沉沉、充滿悲傷,但參加後對死亡產生另類看法,「死亡唔一定唔開心,呢度感覺到死亡係有希望,死後會有second life(第二生命)」。
關小姐雖然對墳場有恐懼,但是希望透過活動,了解生死,「自己一定唔敢嚟,但原來係咁安寧,下次會約埋一班朋友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