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時的西藏行、農曆新年假期往訪貴州黃果樹大瀑布、四月在台灣玉山觀日出、十月踏上雲南梅里雪山、兩個多星期後的聖誕假期,將往柬埔寨七天自由行……年中無休的親子旅行團,特點是團團皆辛苦,目標是讓孩子增廣見聞,遠離港孩惡習。
打開Kevin的面書,一幅幅世外桃源的風景照,令人心曠神怡。當女兒還在襁褓之年,他與同樣熱愛旅遊的太太May,便一手拖一手抱的帶著兩個孩子周遊列國。日本、南韓、泰國、東歐都留下他們的足跡,更常到訪的是國內的名山大川。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大女兒十二歲、小女兒也十歲了,兩小妮子踏足過的土地,應該足有一萬里。
捱苦團多數是自由行,一般先乘火車北上,轉搭國內航班以節省旅費。譬如一家四口從廣州飛柬埔寨,較從香港出發節省六千多元;由重慶轉內陸機往拉薩,淡季每票只需一百五十元人民幣。至於入住的不是民宿便是較廉價的旅館,只需乾淨企理,不會考慮星星級數。
兩夫婦挑的盡是雪山極地,攀山涉水是等閒事,最難處理的是高山反應。「數年前往麗江玉龍雪山,到達海拔四千多米時,妹妹不斷說眼瞓要抱,起初以為她扭計,後來見她嘴唇有點紫,只好慢慢步行往較低處。」他們事前已擬定了取消行程指標,一旦出現較嚴重的頭暈身熱便不能勉強。
為求安全兼省錢,捱苦旅行團的事前策劃功夫不少,但需留有空間。Kevin說一星期的行程,通常只會預訂首三、四天的旅店,之後隨遇而安。「旅途上會遇上不可知的人與事,有時背個帳幕,在山上露營也是樂趣。」不怕小朋友風餐露宿嗎?「就是希望她們捱點苦,這是香港小朋友最缺乏的。」
讓孩子吃苦是我輩港爸港媽說多於做的口號,身體力行的確不容易。要捱得苦,先決條件是不易病。他們一家每逢假日都是行山日,走的不是難度一、二級的親子徑,而是浪茄、大金鐘、蚺蛇尖等中高難度路徑。行慣了,轉戰黃山、玉山、天子山便不會感到太吃力。
孩子在出發旅行前,需上網研究目的地的民族、歷史、語言、宗教等資料,寫成文章交功課,返港後也需交上旅遊筆記。「希望她們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每到一處地方,可看到人家獨特之處。譬如你看見現在日本美好的一面,也需要知道二戰時的慘烈。到柬埔寨,可認識古文明如何失落。」
如此艱辛的旅行團,孩子們樂於參與嗎?「小時候不懂say no,都是父母去那裡她們就跟去那裡。但隨著年紀漸長,妹妹見同學們放假都是陽光海灘入住五星級酒店,開始有點怨言了。」孩子們通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姊妹倆曾遊歷的景點,其實才是不少人夢寐以求拜訪的地方。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