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再新增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
麒麟是中國的四大瑞獸之一,每逢農曆新年、婚嫁及太平清醮等喜慶日子,或者是新屋入伙、祠堂開光,客家人都會舞動麒麟,祈求化解煞氣,寓意帶來好運。隨着客家群體南移香港,舞麒麟遂與本地傳統的音樂和武術結合,發展出富有本土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黃大仙信俗亦入選
民間相傳的黃大仙「有求必應」,港人年年都到黃大仙祠參拜,近年原來也大受內地遊客歡迎。本港的黃大仙信俗於二十年代初由嗇色園管理,經過百年傳承,在宗教以外,也會結合慈善活動。
另外,在港發展多年的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以蓬瀛仙館的道教音樂為典型代表,也滲進本土的傳統特色,如科儀演唱的經韻腔調受粵曲、粵劇、廣東小曲及儒、釋等宗教音樂的影響。
古琴藝術包括稱為「斲琴」的古琴製作,即把木削劈成琴器,需經過尋、斲、挖等九個步驟。五十年代,浙派琴家徐文鏡將斲琴技藝傳授「蔡福記」樂器廠少東蔡昌壽,從此植根香港。蔡再開辦授徒,令這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下去。
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1,219項,除上述四項外,本港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等,均獲列入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