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才博士新書《資本的衝動》,揚言要揭示「世界深層矛盾的根源」,整本書十多萬字,但在序言已經一針見血:「短的答案只得八個字:『利競資膨、毀滅世界』。如果你想再簡短一點(或是你厭惡誇張的言詞),我可以刪掉後半截而只保留『利競資膨』四個字。」
九八年金融風暴後,經濟學家和學者漸把矛頭指向英美自由資本主義,加拿大記者Naomi Klein今年9月出版的《This Changes Everything》亦形容刻下是資本主義與氣候對決。李偉才卻認為這些著作這些論述,仍然不夠全面和深入探討整個制度的始源、特徵、本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許冠傑的《半斤八両》:『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這歌詞只寫對了一半。」他嘗試簡單地解釋:工人出半斤力,如果攞番足八両,那資本家就沒錢賺,所以不是環境「惡搵食」,而是資本主義本質就要剝削工人。
而現在資本家要求的利潤,是無邊無際的。以公屋商場為例,以前的小商戶只為養妻活兒,經營規模可以長期不變,但管理私有化成為「領匯」,所謂上市公司就要「向股東負責」,必然不斷擴大利潤。無休止的「逐利」,是資本的本性,也令世界付出沉重的代價,不但是自然環境,還有人們尊嚴和生活。
整本書由人類最早期的社會活動,一直討論到全球化,以至近年失敗的金融改良方案。最有勇氣是第三部份的「未來篇」,提出大量改革建議:所有年滿18歲的年輕人都必須服兩年「綠色兵役」,任務有三:幼兒服務、安老服務、自然復修,例如每人至少種100棵樹。政府取消個人入息稅和利得稅,針對氣候變化的元凶引入消費稅和碳足印稅,並且發行「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和「綠色債券」(green bonds)等社會投資工具,讓市民可以參與社會的改造。還有,遺產繼承設立上限,限制資本無止境地膨脹。
這些建議,對一般香港人簡直匪夷所思,大部份都與政府施政方向相反。李偉才坦言不時在網上遇到留言大罵:「左膠!你都唔識經濟!」他也預計這本書下周發售,會惹來批評,但反指主流經濟學者當局者迷,缺乏反思。
令他着急的,是時間越來越緊迫:現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之高,是地球過去80萬年來之最,按照聯合國專家推算,情況繼續,全球氣溫至本世紀末將比今天高達五度,而海平面則會升高近一米!「西環、柴灣的浪花會打到三、四樓!山泥傾瀉、水浸等都會不斷發生。」李偉才退休前是天文台主任,看着香港天氣變得極端。若要把地球溫度的升幅控制在相對安全的兩度之內,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把碳排放量減少八成或以上,但由於資本主義的利慾薰心,各國根本無法達標,更遑論聯手建設「太陽能天空城」,全面以再生能源取代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
問題浩大,李偉才相信正確地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希望游說大家改變。他很記得《星際啟示錄》這一幕:男主角冒險把飛船駁回太空船「永續號」,女主角大嚷:"It's impossible!","It's impossible, but it's necessary。"男主角淡然回答。
作者: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