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沛冰報道】2012年底本港發生罕見鸚鵡熱爆發個案,漁農自然護理署新界北動物管理中心6名員工受感染。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調查發現,管理中心部份鸚鵡帶有一種新型腺病毒,令鸚鵡因免疫力下降,體內的鸚鵡熱依原體病菌數量增加,造成鸚鵡熱有效傳染多人,但患者沒感染新型腺病毒。
漁護署新界北動物管理局在2012年10月接獲一批16隻來自南美的鸚鵡,其中2隻死亡,其餘鸚鵡病發及被人道毀滅。同年11月中心有6名員工感染鸚鵡熱,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當中一人要接受深切治療。其後發現部份鸚鵡體內,帶有引致鸚鵡熱的鸚鵡熱依原體病菌。
港大發現及命名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鸚鵡熱依原體常存在於熱帶地區鸚鵡體內,相信有逾60%鸚鵡體內帶有鸚鵡熱依原體,但甚少引致人類集體感染。港大在該批16隻鸚鵡中,抽取8隻鸚鵡的樣本,如肝、腎、肺及脾臟組織等,化驗不同病菌及病毒。結果發現8隻鸚鵡均帶有一種新型腺病毒,命名為「鸚鵡腺病毒香港大學一型」(Psittacine adenovirus HKU1)。
他指,化驗又顯示若樣本帶有新型腺病毒,同時帶有鸚鵡熱依原體數量也會較多,相信因新型腺病毒抑壓鸚鵡的免疫系統,令體內鸚鵡熱依原體數量較高,釋放出來傳染人的病菌數量也較多。患者沒有感染新型腺病毒。
袁國勇表示,今次是首次發現鸚鵡同時感染鸚鵡熱依原體及新型腺病毒,引致人類集體感染個案,但市民不需恐慌,暫時不需全面抽查鸚鵡是否帶有新型腺病毒。研究帶出新的追蹤傳染病概念,日後發生動物傳人疾病時,需要留意動物是否同時感染新型病毒或病菌,引致已知的致病源傳染人。
鸚鵡熱主要是透過病者吸入帶病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或分泌物而感染。潛伏期一至四個星期,病徵包括發燒、頭痛、紅疹及肌肉疼痛等,嚴重可引致肺炎或併發腦炎及心肌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