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與我一同成長的朋友是家中幼女,兒時常給家人批評,鋒芒都給兄姊掩蓋,漂亮只屬於姐姐,成績頭腦遠不及哥哥,以父母為榜樣,她的兄姊也愛對她評頭品足。小時候這位朋友千方百計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嘗試模仿被讚乖巧的大姐姐、故意在孩子堆中搗蛋,以至被罰等等。她一直也沒有達到唯一目的:就是得到家人對她的肯定,用行動或話語表達:「你做自己已夠好了。You are good enough.」
長大後的她雖然眉清目秀口齒伶俐,但心裏一點安全感也沒有,總要套上最名貴的衣服、手袋,再化上最漂亮的妝,才能抬頭笑着迎人,這種自我安慰的手法很普遍,但當她婚後誕下女兒,事情就變得複雜。朋友的女兒生得很標致,天真活潑非常受人愛戴,所以每當女兒被人稱讚,朋友不單止為女兒感到驕傲,更高興得猶如自己被讚漂亮聰明一樣。為此,朋友常幫女兒打扮,再為她報讀多項課外班,期望女兒在舞蹈、數學、畫畫都出類拔萃;每次跟朋友聚會定要求女兒表演一番,我們眾姨姨亦會拍掌讚好。朋友當然開心不已,但我看到她女兒嚷着想跟朋友玩而非做猴子戲,心裏感覺酸痛,小女孩已成為媽媽的炫耀品。
中國人有着很重的家庭觀是一件好事,但亦有它的弊處,那就是把兒女看成自己的延續,不願意看待他們為獨立的個體,有任何遺憾都希望兒女能夠彌補。若自己念書不多便希望兒女成為高材生;若沒有被某名校收錄便拚命幫兒女考進;若自己身形矮小便推兒女入籃球隊望他們「高人一等」,總而言之自己沒得到沒做到的就期望兒女完成。所以平日聽到父母在炫耀孩子做到某事或得了某獎,一般都反映父母自己的「缺點」或遺憾,但這不是讓孩子很辛苦嗎?雖然孩子是父母所生的,亦遺傳了一些特徵,但畢竟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嗜好、強項及缺點,他們最想得到的是父母的愛和接納,而不是一直將孩子「改進」到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標準。孩子不是一件貨物,不是一個手袋,更不是用來填滿空隙的棉花。
跟女兒去家庭或朋友聚會的時候,常會聽到別人判斷:「哎喲,女兒真像你兒時」、「看她的下巴好像姑姑那個下巴」、「她的性格那麼好動,跟姨姨一樣」、「她好像越大越像爸爸」。每次別人以為我很渴望聽到「女兒像我」的話,我都作以下回應:「是嗎?她像她自己。」晚上入睡前我愛與女兒談心,有晚她用迷茫的眼神看着我細聲問:「媽媽,到底我像你還是像爸爸多一點?」我安慰她說:「你像你自己,你是獨一無二的。人家看你某種特徵可能覺得像我或爸爸,但你有自己獨特的樣貌性格,你絕對不需要像爸爸或媽媽或任何人,OK?」聽罷她便安心入睡。孩子不懂仔細地分析那麼多,若果別人說她像媽媽,是否讀書成績也該像媽媽?是否做家務快慢也該像媽媽?如果未能達標,是否代表「不夠好」?孩子心裏想着這些疑問但未必懂得問,結果心裏造成無形的壓力,所以無論別人稱讚或批評女兒,我也不被動容,說女兒漂亮不代表我漂亮,說女兒頑皮不代表我頑皮,她做回自己已經讓我非常驕傲。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