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買,一賣。在散戶不察覺的時候,在「一」之間,已有數以萬計的交易發生,散戶自以為炒股獲利,卻在肉眼看不見的情況下率先「被獲利」。高頻交易於早幾年興起,時至今日,高頻交易佔美股整體成交達7成。周一蘋果公司股價閃電式下挫,曾於1分鐘內暴跌5%,並有670萬股成交,令高頻交易再受關注。究竟何為高頻交易?香港的散戶又會否受影響?
高頻交易即是透過超級電腦,自動化地作出股票買賣,透過差價獲利的行為,雖然單一宗的買賣獲利可能不豐,但因交易次數「搭夠」,令參與高頻交易(HTF)的公司,每年因此類無實質意義的買賣,賺取數以十億計的金錢。「由報價開始,行情出來,我比你先看見,先下盤,便『預知未來』。」金融科技專家,易高科技CEO陳國斌解釋道。雖說「先看見,先下盤」,但高頻交易中的「看」,卻是快得我們看不見。
從事HTF的公司於超級電腦預設程式,電腦自動以千分之一秒間,接收各大交易所股票買賣盤報價,並迅速開出買盤及沽盤,從中獲利。「好似排隊買嘢,我知道後面嘅人願意出更高價,排第100的人願意用102蚊買,我喺100蚊嗰陣買咗,102蚊嘅時候賣畀佢,係咪一定賺?」陳補充。
就像港股買賣一樣,每次買賣,美國的交易所也會收取若干費用,但因其交易所眾多,收費因競爭而下降,HFT便能於近乎零交易費用之下,不斷於各交易所進行套戥,或於單一交易所低買高賣而賺錢。換句話說,雖然散戶仍能於其目標價格沽出或買入股票,惟高頻交易的訊息不公,令每個參與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間接蒙受損失。
至於香港散戶又是否受到影響?HTF的存在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市場的流動性,第二交易費用夠低。因香港只有港交所,不存在過份競爭令交易費用大跌的情況,過於頻繁的交易,反而容易招至虧損。香港金融環境不利高頻交易運作,故就股票而言(不計衍生工具),本地股民不會受太大影響。
記者 林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