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730億元熱錢喪炒中資股!A股成交一日癲過一日,港股雖跌市收場,但中資股續雄霸成交榜,三大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成交飆升至共200億元,再綜合百隻內地企業成交額,昨日至少有730億元資金撲入,帶動大市成交創2011年歐債危機後逾三年高,中資貢獻近七成。基金普遍確認A股轉勢,加上環球投資者多年來中資持倉偏低,料資金短線持續進場。
記者:林靜
滬深股市昨總成交逾9,000億元人民幣創新高(見另文),但港股沒有比下去,亦錄超高額成交,撇除大手上板因素,是自2011年8月後最墟冚交易日,當日因歐債危機引發小股災,拖累恒指大挫逾4%。另外,成交持續急速上升,基於熱捧中資概念資金源源不絕,安碩A50(2823)昨錄逾百億元成交再創新高,連同南方A50(2822)及華夏滬深300(3188),共有逾200億元買入A股ETF,佔大市成交16.3%,為歷來最高水平。三大A股ETF昨錄得介乎0.3至1.4%折讓。
恒指跌225點 成交1,232億
雖然滬港通交投繼續淡靜,但昨日50隻恒指成交股中,28隻中資股成交合共350億元,相對其餘22隻藍籌股共約90億元成交,買賣中資藍籌的資金比例多達80%。再綜合恒生中國內地100指數內的成份股,昨日合共成交額約528億元,連同ETF的200億元,共佔大市60%,撇除輪證交投,比例更高達68%,買賣內地概念的熱情可見一斑。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內地股市走弱多年,環球投資者持有的中資股比例極低,惟A股已反彈一輪後重新入市,觸發中資「炒出氣勢」。由於內地炒風過份集中,形成持滿貨亦不受惠升浪的「滿倉踏空」情況普遍,ETF因而受捧。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譚慧敏表示,內地的減息行動令環球投資者重新評估內地的息口敏感股,但由於部份國際性基金在文件上,仍未準備好買賣滬港通,因而揀選透過ETF埋手,從而推高成交。
內銀內險股掀重估潮
在驚人成交額下,恒指昨先升後走低,報23428點,跌225點或1%,成交額錄1,232億元;H指則報11060點,跌65點或0.6%。中資金融股昨隨大市反覆走低,惟自滬港通開車後,H股較A股有溢價的情況逆轉,國壽(2628)由溢價8%變折讓7.8%;建行(939)亦由溢價4.8%變折讓6.3%,其餘交行(3328)及農行(1288)亦然,市場人士認為,與內地減息後資金追捧內地金融板塊A股有關。
基金則異口同聲表示,未來息口敏感股將成資金焦點,傲揚投資集團投資總監尹滿華亦表示,內銀、內險及內房股將會有新一輪的重估潮,A股已蓄勢進入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