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記:我們都是人肉Photoshop

香城記:我們都是人肉Photoshop

今年,全世界都在看着香港的變遷。
而近年,香港的街道、香港的行人,都極速地變得不一樣。
街道上人來人往的人群,從來是觀察一個城市、人民生活與變遷最簡單直接的指標。從九十年代起,鄧凝姿(Stella)已在街頭遊遊盪,填海讓海岸線推移、回歸洗刷殖民面貌、探討港人身份、新市鎮發展、自由行與中港融合,佔領露宿到周街跌錢團,Stella總是執着相機與油彩,以「人肉Photoshop」觀察香港城市,以及街上行人的變化。
記者:陳慧敏
攝影:伍慶泉

筆觸隨意,Stella的畫,內容卻很豐盛仔細。她說連中小學生都做得到。她把街上隨意拍到的影像,用投影機投到牆上去,順着色彩上色。像移印,但毋須十年功力,毋須情緒感召,也能極速畫出像樣的路人與風景。發起神經來找大陸山水畫跟家裏窗簾重叠,或扮蟲洞把時間空間重叠又得,人稱「人肉Photoshop」,而正在舉辦的展覽《我們都是街道上的人──互動計劃》,參觀者都可帶一個她畫的陌路人回家,等你揳高枕頭研究你與陌路人的關係。「現在的人其實好難靜下心來畫畫。一來藝術史被西洋畫壟斷多年,已令東方人怕『畫得唔似』而不敢畫。」而太方便的科技壓縮生活,令人過得更忙碌,「玩手機都去掉大部份時間啦,好難醞釀到心情與想像力去創作。但這都是社會發展要面對的事,好處是可以彌補技術不足,讓好多人參與藝術創作。始終畫畫有讓人快樂的魔力。」這樣的時代,需要有趣的想法與方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與記錄。

畫香港街道 愛舊式建築

宏觀而言,今日港人面對的,是一個大城市發展的必然經歷與結果,「處處都多了許多人,但這些人都不是講廣東話的。」其實Stella看得很開,甚麼口音的移民都湧到市中心,本地人就漸漸被推離,每天通勤往返城市邊緣,而生活中這許多衝突,是連初中教科書都有教,一個metropolitan city的必然發展。「但如何去化解問題衝突就是政府該做的事。你不可能只顧發展,卻丟下生出來的問題不管。」
她特別喜歡香港的街道,喜歡灣仔、銅鑼灣等舊式社區,站在軒尼詩道,想像自己是個scanner,一眼看去已是各種高低錯落的小建築物,中間是居水馬龍的小街,立立雜雜,煞是好看,「以前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在街上活動,處處樹蔭,小朋友在路上跑來跑去,街上好多鎮守多年、兼任聚腳地的街坊小店。生活、搵食都在街上。」對比起地方大、甚麼都大的北京、上海等新發展城市,好久才「掃」完一座建築物,有趣多了,連在灣仔租唐樓,都可看到千變萬化的室內格局與間隔形態,不似現在的倒模式,「未入屋已知格局,你去check吓有冇爛就得。」「好似『門常開』(政府總部)個景觀,一睇就知價值連城,但望來望去都只得一座建築物,景觀都唔靚㗎!」

「回歸後感情已不一樣」

然而近年街道發展,其實都只為車輛而設。市民就升到架空天橋之間。天橋連結住宅商廈與商場,來去暢通無阻,省時省空間,像沙田屯門,路面總是靜悄悄的,走起來處處阻攔,繞來繞去行得好辛苦。而商場裏市民就只有shopping,冇活動又冇得坐,路上的人都只吽吽的順天橋而行,好悶。「少了街上活動,市民就會失掉對地方的歸屬感。這從來都唔係新嘢,你唔會唔知。你要香港成為國際都會,就一直把本地人當二等公民,你要佢哋如何應對?你畀粒糖佢哋食都要啦!但你又唔肯。受寵的新一代真係唔制呀!所有嘢都一定有前因後果,但政府唔明。」若能好好了解及保護讓城市發展,拉長發展時刻表,讓人多感受歷史,才能更愛這個地方。
「香港人對香港最有感情,是八九十年代。像媽媽偷渡來港,我土生土長。從梅艷芳張國榮到四大天王,感覺到自己有份推起這個風光的年代。回歸後看着殖民地到今日的變遷,那以後的孩子,面對城市衰退,感情已經不一樣了。」
沒有歷史包袱,他們對自身的前途同反抗的感覺較強,想自己作主想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情懷與上一代不同了。新一代在城市急速發展中成長,來不及培養對歷史的感覺,會覺得自己是從石頭裏爆出來。「所謂本土情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發揮到存在的最大價值。香港人好有潛質,有好多人才。但遺憾今日港人沒法子一展所長,為人才的問題而變得悲情。」

上周六在名店坊開幕的《2014灣仔節》,擺出長24米灣仔與銅鑼灣地標畫板讓街坊參與瘋狂上色,希望大家留意社區的事物。

把拍得的影像投影到牆上上色,不過強光傷眼,每次不能畫太久。

投影畫出香港

2006年的利東街,今日已變成豪宅地段囍歡里。

1997至1998年畫的油麻地,街道滿是交通工具。

中環的街角,兩旁商業大廈與小攤販相融。

街上隨意拍到的人,都是她的繪畫對象,因這樣才能畫出最真的感覺。

畫作結合實景

把街坊的影像投影到聖伯多祿中學的不同角落,讓路人走到不可思議的空間。

有些「途人」會被製成貼紙或小紙條,讓參觀者帶個「陌生人」回家。

記錄香港的人

在一人一機的年代,人人都可以用攝影用繪畫記錄香港大小風景,對環境進行小觀察小留影。Stella:「好多記者退休後都走去搞藝術,作品特別有趣。」她喜歡的幾位都常在香港攝影節出沒。透過他們的眼,從別個角度看香港。

本是攝影記者的謝明莊(左),30年的拍攝生涯拍下許多代表性香港風景照,現在也有教小朋友攝影。

資深紀實攝影師王勤帶,曾推出經典攝影集《89廣場的日子》(圖),2011年再版。2009年王勤帶與吳文正推出《香港地》相片集,裏面全是香港橫街小巷與九龍城寨的相片,陰暗污糟,卻是港人最地道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