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堅韌與天真赤誠(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溫和堅韌與天真赤誠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三子昨日向警方自首,完成公民抗命的最後一步。三子自首及呼籲撤退的做法招致泛民、雙學的不認可;更有佔領者批評道:「甚麼都沒有爭取到就走,猶如背棄了雙學和市民。」社會運動中,分歧不可避免,尤其是佔領行動這樣去中心化的運動。三子、泛民、雙學由於一個共同的目標聚在一起,如今因為對於未來的走向取態不同而分道揚鑣,無可厚非;但認為佔領行動甚麼成果都沒有的說法,未免過於氣餒。
的確,如今的情勢,是港府和中央政府的強硬和傲慢逼得學生們無法退場。三子召開記者會宣佈自首的時候,梁振英說「爭取普選不是靠抗爭,任何抗爭都是徒勞的」,傲慢之情溢於言表。面對鐵幕一般的政府,學生們的不甘和氣餒,可以理解。但民主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佔領行動進行了兩個多月,一代香港人已經醒覺、發聲、行動起來;在市民心中播下民主的種子,難道不是成果嗎?
雙學早前將行動升級,引致警方的毆打及拘捕,參與的市民已經較預期的少,顯示市民對佔領行動的支持度已經跌到警戒線。轉型,是運動唯一的出路。三子自首,一是完成公民抗命的最後一步,另一方面是考慮留守者的安全,「不想再有人被傷害」。佔領行動之後,三子會轉向法庭抗辯、社區工作等更加深耕細作的方式,培養公民社會的民主種子。
老實講,三子的做法,是學者的做法,溫和堅韌、深謀遠慮;而學生的選擇,是年輕人激進的理想,即使頭破血流、卻有一種執拗的赤誠。二者不一定對立,但一定有衝突。從策略上來講,三子的做法自然是更可取;但是年輕人的理想和硬碰現實的勇氣,卻是需要鼓勵和培植的。因為長遠來看,世代之爭中,贏的,永遠是下一代。這在港台兩地的政治變局中都可以看到。
在香港,參與絕食的學民思潮女生黃子悅說,由於父母反對她投入運動,不肯簽請假信,自己知會校方曠課來參加抗命,雖然她自覺「好對唔住父母」,但是「成年人或者議員未盡本份,咁學生惟有頂硬上。」黃子悅說出不少年輕人天真的責任感。在台灣選戰過程中,柯營推出電視廣告「這票你聽孩子的話」,國民黨就在報章刊登廣告「這一票請聽父母的話」,二者的視野、訴求之分歧實在是一目了然。國民黨大敗,說年輕人扭轉形勢,未免是為時過早(因為數據顯示,不論是台北市的無黨籍柯文哲或是高雄市綠營陳菊,所得票數都遠大於增加的選民人數);但國民黨失去年輕世代的支持,卻是不爭的事實。太陽花學運給台灣人上了一課,除了年輕人積極參與投票要「給國民黨一個教訓」之外,整個社會的民意走向亦已經開始轉變。國民黨不止失去了年輕人,連原本是藍營鐵票的軍公教(軍人軍眷、公務人員、教師)一族的支持也一併失去了。
贏得台北市長的柯文哲說,他贏得的是一場網絡主導的選戰——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均讓他看到網絡時代的民意,他不過是看清大勢,站在網路力量的前面,被這一股力量推着向前走而已。從白衫軍到太陽花學運,公民運動造就了台灣新政治的來臨,他說:「公民社會的崛起不是否定政治,而是開拓公民參與的契機。政黨與政治人物必須更謙卑面對公民社會。」
與台灣的公民社會相比,港人不僅在參與熱情上有所不及,在公民教育及公民意識的滲透程度方面亦顯得弱勢。孫中山有言:「政治乃眾人之事。」政治不是選舉本身,更存在於細微的日常生活中。佔領行動是回歸以來最為激進、規模最大的公民抗命行為。若此時播下的民主種子,日後能夠在泛民、三子、雙學的深耕努力下,在港人心中生根發芽,隨着一波又一波新世代公民力量的衝擊,建制派的鐵票必定不可持久。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