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企業責任Green Monday楊大偉:做社企會好型

反思企業責任
Green Monday楊大偉:做社企會好型

【專題報道】

香港從來都被指為拜金的城市,很多人都喜以財富多少來評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惟近期開始越來越多人提倡企業責任,認為企業在做生意賺錢以外,亦要肩負起令社會變得更好的重責。宣揚「廣傳意見」的TED,其支部TEDxKowloon剛在港舉行了活動,邀請了多位商界名人分享「轉念反思」,其中兩位講者認為, 大家都有改變社會的能力及責任,香港亦在改變當中。
記者:黃翹恩 郭曉琳

「做社企對世界好,有型係應該㗎」。說出這一句話的人,是旭日(393)董事長楊釗姪兒楊大偉。他指在香港做社會企業,除了「做好人」之外,還可以改變社會風氣,更認為近年「成個香港awakening(醒覺)緊」,正醞釀主流營商以外的新可能。
香港人的胎記似乎就是「功利」二字,除賺錢之外,眼裏看不到別種可能。推廣健康素食文化社企Green Monday創辦人楊大偉歸因於這城市的不完整生態,狹窄的生活空間,難免孕育出狹隘的思考方式。對於商家以商品換取合理回報,楊對此沒意見,消費社會根本問題在於「追求無限量增長」,除工人、資源被壓榨,環境作為「地球最大嘅持份者」,一直沉默受害;最高峯時不得不提1997年全民炒股,商家賺到盡,似乎天公地道。

消費模式破舊立新

近年消費者重視企業有否履行社會責任,公平貿易(fair trade)、清潔能源、有機食品等大行其道,令他相信做生意「最終都係聽顧客」,企業對社會、對地球友善,市場上有求自然有供,暗藏商機,「綠色藍海」越來越廣闊;如服務傷健人士的「鑽的」、聘請聾啞人士的「ATeen」餐廳、婦女紡織廠L plus H等,成功在香港闢出主流以外的另一種營商可能。
楊大偉認為,現時公眾希望消費模式破舊立新,意識已十分明顯。十年前社企未成氣候,當年楊亦曾有氣餒的時候:「做好人,點解咁難?」今日社會企業是商界新貴,迅速冒起遍地開花。楊大偉寄望十年後,「社會企業會成為一件好型嘅事……一定會有好多大放異彩嘅事發生」。

必須自強 勿太靠政府

【營商之道】
訪問期間,楊大偉強調做社企除了要「型」之外,還要「企得住」。
社會企業在商場要佔一席位,門檻比普通商戶再高一重,最基本要自負盈虧,有餘力才談幫人。然而不少社企面對商場上挑戰,很多時有心無力。因此楊大偉認為,最理想的社企「大腦」應該來自企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商界經驗和人際網絡對培育社企健康發展至為重要。
現時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集合逾800位商界專才,向有需要的初生社企傳授武功。政府出錢的社創基金(SIE fund)亦提供技術和財政輔助。說到底,社企自強最重要,「唔應該太靠政府」。楊大偉建議,希望為社會出力的社企初哥,還是「做多幾年嘢先」,先在商界多實戰,着手搞社企時縱然遇巨浪,也不致於沒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