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開倉不足以減貧(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只開倉不足以減貧
(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扶貧委員會講述了一宗令人「非常鼓舞」和「不應該自滿」的事,就是香港整體貧窮人口由2009年的104萬跌破至去年的97萬,可是這個所謂下跌,真的不應該感到高興。
其實政府公佈的《2013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清楚指出未有政策介入前的貧窮人口比上一年增加近3萬人至133.6萬,換句話說,整體的貧窮人口根本沒有下調,只是政府利用了不同的現金補貼機制,如動用超過二百憶發放長者生活津貼、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和福利金等,才令長者及兒童貧窮情況改善,並不是有效地運用市場機制令窮人生活得到改善。
對於政府開倉派庫以照顧弱勢,相信很多人沒有太大異議,可是只憑發放現金以讓貧窮戶生活得到改善,這只是下下之策,面對政府未來不少大白象工程,香港實在還有多少億可以供政府揮霍?就以報告中提及的在職貧窮比率,只是輕微下調2萬人至51.7萬人,可見就業市場仍然未能令在職人士跳出貧窮線。
政府官員或不少社福學者均指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純發放現金津貼未免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可是觀乎香港已經是全球其中一個貧富懸殊至為嚴重的已發展經濟體系,就算香港經濟向前發展,只會令富有的人更快累積財富,普羅百姓卻不能受惠。政府若仍然坐視不理,只顧富人和權貴的利益,香港只會繼續是貧者越貧的社會,窒礙了社會的整體發展。
因此,政府實在需要制訂一系列保障勞工和小商戶的政策,比方說重設集體談判權、中小企優惠、企業參與扶貧的稅務寬減,甚至修定現時劃一的利得稅稅率,以抑制財富不均的情況,將會有效令更多人擺脫貧窮。
如有人只看貧窮人口跌破百萬大關,罔顧現實而沾沾自喜,實在令人惡心,政府諸公實在需要重新審議現時的扶貧策略,甚至檢討現時貧窮線的制訂方法,以制訂長者的減貧措施,方能令窮人真正走出困境。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