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童年時阿麗(化名)目睹母親被惡父虐打,頭破血流,腰骨不能伸直。她小時候發誓:「唔可以俾男人打。」當她組織家庭,卻屢因感情事痛毆丈夫,「想打死佢,先解到恨」。恨還未解,女兒已被嚇怕,「好唔鍾意我」。家暴遺害三代,經社工輔導,上堂學習,阿麗漸放下舊恨,重建家庭,「唔想行返以前條路」。
記者:王家文
父親離世時阿麗沒傷心,開心得像解放,「佢走咗,阿媽先有好日子過」。她說從小到大,母親一直捱打,「阿媽好可憐,做女人做到咁」。她告誡自己長大後不可給男人欺負,「我一定會打男人」。
經歷家暴婦虐夫 嚇怕女兒
她今年38歲,育有一女,數年前從內地來港後才跟丈夫結婚。曾因感情問題,出手打丈夫,扯頭髮、用腳踢,「覺得佢係騙子,睇佢乜都唔順眼」。
女兒在家暴下成長,終日擔驚受怕。阿麗坦言,女兒總覺得她欺負父親,「個女好唔鍾意我,佢口頭禪就係『你最鍾意打我爸爸』」。去年經轉介參加社會福利署的「施虐者輔導計劃」,學習情緒管理,重新檢視成長經歷,反省了很多,嘗試放下舊恨。這一年來,她再沒跟丈夫吵架,不想女兒重蹈覆轍。
「衝動上嚟 智商變零」
「衝動起上嚟,智商等於零」。計劃另一成員阿霞(化名)去年跟丈夫爭執,對方粗口橫飛,她氣憤下拿起菜刀,「其實嗰一刻係落唔到手」。她說夫妻常為小事吵架,兒子經常發噩夢,害怕父母大聲講話。如今她學懂夫妻相處,「一邊有火,另一邊要冷靜」;丈夫也變得比較呵護。她不想子女再在恐懼下成長,「為咗佢哋,乜都可以」。
退休公務員阿成(化名)也曾是施虐者。他說父親是酒徒,母親經常情緒不穩,「成日見到媽咪打爸爸」。每次打架後,家庭就變得安靜,長大後他也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結婚36年,打過妻子5、6次,他說很多時因妻子說出難聽的說話,「父母爭執嘅畫面走番出嚟」。上一代的家暴延禍下一代,兒子寡言、少溝通,「有乜事就走入房,閂埋門」。
夫妻逐漸修補裂痕,兒子近年結婚,阿成希望仍能以身作則,「雖然係遲,但如果佢知道我哋相處得好,我相信對佢段婚姻、甚至對佢日後嘅仔女,有正面幫助」。
今年首三季社署錄得3,012宗新呈報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侶個案,當中約半數個案育有12歲以下的子女。由2006年至今,共有744名施虐者參加「施虐者輔導計劃」,接受為期13節的心理教育課程,逾半人本身都有家暴背景。該計劃主任林家駒表示,兒童在家暴中成長會建立錯誤觀念和行為模式,遺害深遠,甚至一代傳一代。社署昨起推出了新一輪宣傳短片和聲帶,加強公眾認識家暴問題及對兒童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