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到盡」成為香港市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地產商、連鎖店紛紛被冠上這個頭銜,到底企業是否要以這三個字作為公司永恒的目標?
應重視對社會影響
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講師黃元山認為,單為盈利而活的企業不切實際,「冇盈利係會死,但同人一樣,你唔會話只為呼吸而生存㗎喎。」企業從來不會對社會沒有任何影響,只有多少與好壞之分。「要計埋公司對社會效益落去先啱。」要改變企業「賺到盡」的目標,市民、小股東責無旁貸,所有人都可參與其中。
黃元山認為,除了賺錢,企業所賺到對社會的影響同樣應受企業重視。「你對社會的效益應該計埋落去,同賺錢無衝突,亦是社企設立的理念」。以市建局收舊樓重建為例,對原有居民的影響、重建後可提供多少個單位、若不重建舊樓失守的影響等等,全部社會效益都可以計數。他更指出不少公司已經踏出第一步,除了盈利亦兼顧對社會的影響。「好似做物業管理嘅康業服務,會喺屋苑派單張同埋apps宣傳社企。」
要大公司改變似乎天荒夜談,黃元山卻認為並非無可能。「賺到錢亦代表有人肯買佢嘅嘢」。他指出,顧客擔當的角色重大,消費者應考慮一間公司對社會的影響,「係咪幫襯最平嗰間就得呢?有冇花錢去幫襯社企?有冇留意乜嘢係公平貿易?」他認為消費者的選擇最終能改變大企業。
投資者、小股東則扮演另一種角色,「股東先係企業最後嘅老闆,基金經理、機構投資者嘅錢都係由散戶嚟,如果股東買股票時留意企業對社會嘅效益,就等於老闆改變咗企業管理層嘅思維」。
過度信貸 令貧富懸殊
【社會問題】
貧富懸殊為近年香港以至全世界均面對的社會問題,「當資產增值大過收入增加,即係好似香港樓市升得快過人工升幅,就會出現財富集中嘅情況」。歸根究柢,黃元山認為現代銀行創造信貸,使資本獲得槓桿式回報,乃是使部份人財富過度集中的元凶。
從金融角度解釋,他認為香港於過去十年樓市急升,與金融體系有莫大關係。「你要問銀行借錢買樓,借唔到就無辦法參與。有資產、有錢嘅人容易借到錢,可以透過信貸令財富效應更強」。當經濟向上,資產增值,槓桿化的資本便比經濟增長更高。
然而,經濟增長長遠並非靠信貸拉上,過度信貸會帶來貧富懸殊等社會性的負面效應,他認為減少不必要的信貸,推行銀行改革,帶來更安全的金融系統,減少社會成本,毋須以加稅和財富再分配等方式解決貧富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