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上庭抗辯 解釋抗爭初衷

藉上庭抗辯 解釋抗爭初衷

【後佔領時代】
【本報訊】縱使分道揚鑣,依然毋忘初衷。和平佔中三子在自首前夕發表告市民書,稱雨傘運動啟蒙了一代人對民主的追求,強調絕不只爭朝夕,「明天的戰場仍然廣闊」,銳意把群眾力量轉化為公民社會運動。三子盼藉着在法庭上的抗辯及人權教育,在社區灌溉雨傘下催生的幼苗。三子之一的戴耀廷期望深耕工作能為明年區議會及後年立法會選舉備戰。
記者:白琳 袁柏恩 林偉聰

佔領運動至今超過兩個月,但政府對港人要求真普選的訴求充耳不聞。易仰民攝

從播種到深耕,和平佔中在風雨中舉步為艱。佔中三子過去兩年遭受的謾罵無日無之,佔中死士更在今年中相繼「倒下」,蔡東豪忽然結束其創辦的網上媒體《主場新聞》,在內地有生意的徐少驊也開腔宣佈退出。

朱牧:把民主精神帶入社區

朱耀明昨在記者會形容,當前是一個剝奪人民尊嚴的政治制度,「我哋想找回我哋嘅尊嚴,所以任何人都喺我禱告中。」他認為民主是一種生活,冀和平佔中支持者藉運動轉化,把互相尊重、接納及諒解的精神帶回家庭和社區,「今日只係彰顯現時制度不公,我哋希望建立一個社會尊重別人、體諒別人。」
三子在公開信表明,和平佔中的工作方向將由公民抗命轉化,方向包括透過自首者在法庭的抗辯,向社會解釋抗命初衷,當大學或專業界別的抗命者背負刑責,也能帶動他們繼續履行其專業職責的辯論,無形中掀起普選及公民抗命議題討論;和平佔中大批義工也自發組織新平台,在社區進行民主與人權教育,促進平等互助。香港民主發展網絡也答允資助有意推動相關教育的人士或團體。三子也計劃與各群體草擬「社會約章」。
佔中轉戰社區,是否代表雨傘運動走向失敗?參與佔領的土地正義聯盟朱凱迪認為,人大8.31決議後的佔中本來只是「好無力的表達情緒」,但最終演變成真正具政治力量的運動,已是得着。運動此刻可能走下坡,但政府日後不能再迴避市民訴求,某些政策或會因今次運動而改變,如青年政策。雨傘運動清楚顯示,要繼續管治香港,政府就要改變。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目前佔領運動已錯過退場契機,如與林鄭月娥對話、頒佈禁制令時,後期的混亂和衝突與民意落差大,致運動至今失多於得,或得失參半,但運動顯示了港人爭取真普選的意願和努力,亦能作為日後運動的參照。劉銳紹又稱,中央和特區政府短期而言縱能維持原有政改方案,但長遠在與民間溝通設下障礙,日後管治只會更困難,加深中港矛盾。

劉夢熊:京或改變管治方針

曾兩度到佔領區演講的全國政協前委員劉夢熊認為,佔領運動令港人覺醒,暴露香港深層次矛盾,「運動過後,香港不再係以前嘅香港」。佔領運動源於人大決議為特首選舉連落三閘,違反《基本法》,令爭取民主多年的港人反感,才會「逼上梁山」。佔領始終是違反程序公義的違法行為,應限制其時間和範圍,現時曠日持久,最終失民心,但三子堅持和平非暴力抗爭,應予以肯定;如今自首雖然時機較遲,「但遲到好過冇到」,亦屬有承擔的表現。他呼籲雙學響應三子,改為深入社區宣傳,建立對真普選的社會共識。
對於北京對佔領及政改立場強硬,劉夢熊指中共提出一國兩制原意在處理香港和台灣問題,但中央現時「一左二窄」的香港政策導致親共的國民黨在最近選舉大敗,對北京是當頭棒喝。他相信北京衡量台灣局勢、香港社會撕裂、政府無法管治等情況,或會改變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