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們老去,世界就會變好(內地傳媒人 戴若瑜) - 戴若瑜

等他們老去,世界就會變好
(內地傳媒人 戴若瑜) - 戴若瑜

台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可謂潰不成軍。此次國民黨之落敗在意料之中,但落敗得如此之慘,卻又在意料之外。現時六都十六縣市的首長席位,國民黨僅保有新北市及其他五縣。這是自台灣有縣市長選舉以來,國民黨的執政版圖最小的一次。中期選舉為總統選舉之前哨戰,如無意外,2016年的總統選舉將完成台灣民主化後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按照亨廷頓的解釋,台灣民主化進程已經進入了鞏固期。
記得2008年台灣大選投票前夜,我在高雄中央公園車站前,看到許多年輕人舉着「逆轉勝」的大幅文宣標語撐謝長廷,年齡大多是二十上下,甚至還有中學生。而當天晚上台北凱道上為國民黨造勢的人群卻大多數是中年及老年人群──他們造勢晚會的大螢幕上居然在放京劇!看到這一幕,我就想,假以時日,這些年輕人有了投票權,那國民黨還有甚麼好玩的呢。2008年大選的票差為120萬票。
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投票當夜,淫雨如注,板橋體育館裏,蔡英文向數萬打着雨傘的年輕支持者發表聲明,希望他們能夠在四年後再次支持綠營。蔡英文的競選團隊,基本都是七零後、八零後,粉絲的年齡結構也偏低。此次選舉,新選民增加76萬人,而票差為89萬票。從兩次選舉的票差及年齡構成看,新選民對綠營的高支持度是顯然易見的。
此次九合一選舉,新選民增加數近百萬,加上八零後的年輕選民,那麼低於三十五歲的年輕選民總數為兩百多萬。青年世代成長於網絡時代,他們的資訊獲取、對政治的認知,基本來自網絡,這恰恰是老舊的國民黨文宣系統無法覆蓋和施加影響的。青年世代對於藍綠兩個陣營的認知,在極化的網路語言中,國民黨代表着腐朽與沒落,民進黨代表着健康與新生,新世代一旦藉由新媒體進入國家政治生活,他們的選票就昭示了他們巨大的力量。
如果說過去兩屆總統大選青年世代的力量只是嶄露頭角的話,那麼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就顯示了他們的威力,他們已經作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台灣的政治舞台。他們對歹戲拖棚的政黨政治厭惡至極。一方面他們對國民黨的發展主義嗤之以鼻,認為「唯GDP論」忽略了公正與公義,一個政權不應該僅僅只想着怎麼發展經濟。這在大埔事件、美麗灣事件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價值更重要。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對民進黨的不成器很失望,但兩害相權取其輕者,還是對綠營抱有了一定期待。
台灣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民主化進程中,除了政治體制、政權運作的規範化、制度化之外,還有一條隱線不可不特加注意,那就是最近十年以來公民社會的不斷成長。這使得台灣的民主化在政治進程之外又多了一條社會進程的主題。公民社會的發展讓台灣已經成型的政黨政治(兩黨政治)不斷需要檢討自身的問題,讓台灣的民主化「由表及裏」。易言之,民主社會的政黨不僅僅只是「選票黨」、「人頭黨」,假如這樣的話,兩者又有甚麼區別?
新世代的崛起真是台灣之福。他們揚棄藍綠兩營的意識形態,提出超越藍綠的政治價值。台灣作家張鐵志分析說,太陽花學運的脈絡之一,是年輕世代越來越從物質主義轉向後物質主義,更重視環保、公義、參與,而不是經濟成長。這一分析,讓我想到,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並不是簡單的小幸福,而是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的大背景下,對主流價值的努力調整,讓台灣的民主化更加深入與動人。
有時候,世間的許多事,往往只是時間問題。等那一代人都老去了,這個世界才會變好。

戴若瑜
內地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