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衝與不衝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衝與不衝 - 利世民

衝力,Momentum,是物理學概念。最簡單的版本,是質量乘速度。說穿了,衝力是能量的一種表達方法,但也是一個經常被延伸形容社會經濟現象的概念。升跌多少,還要看成交多少,才有意義。昨天跌620點,還有過千億成交,Momentum很明顯。又例如,在旺角金鐘衝擊好像比過去更激進,但明顯人數不如928,說明了這場運動的Momentum正在消失。吊詭是,當質量越來越輕,運動的變化速度往往越來越快,但實在的衝力卻越來越弱。我想,雨傘下的學生也有這份感覺。
正當社會運動的衝力正在消散,另一邊廂,市場正在醞釀一個新的平衡。其實,美元由低位上升,不是新聞;Tapering完了,加息還會遠嗎?當然,過了五年多的不正常寬鬆貨幣政策,許多人都相信,美元進入新常態,要弱便弱,不用講道理。可是,我見到是每逢避險情緒上升,結果都是美元美債同時上升。
現在宏觀資金流向是怎樣走,也不用我多解釋,但我想加多一個註腳,就是資金流向很多時可以急速轉向,但是當一個宏觀趨勢越明顯和強勢,資金流動的忽然轉向機會也越低。今次美元升勢跟2009年一次有所不同,反而更似1996年往後的一次。當時,美國從90年代初的金融危機中復蘇,克林頓的民主黨政府,神奇地以會計手法,達到了好幾年平衡預算,一切回復到好像正常,美元強勢,就是新興國家洗牌之時。
90年代中的一次洗牌,將亞洲的工業實力重整;韓國取代了日本,成為新電子大國,中國也正式成為世界工廠。廿年過去了,今天的韓國有點像當年的日本。至於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早被南亞國家取代了不少。人力密集生產模式,要薪金低勞力供應穩定,這一點,中國仍有絕對優勢,但相對優勢正在失去。轉型早就在發生,但一次衝擊帶來的醒覺,還是有必要的。
經濟震盪造成社會變化,今天走在街上的少年許多都是成長於亞洲金融海嘯後的香港;我們在金鐘旺角銅鑼灣見到的主張,種子許多年前便埋下。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