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十大基建陸續上馬,梁振英政府又揚言增加建屋量,但建造業的監督人手短缺,增加貪污風險。廉政公署在過去三年接獲500多宗涉建造業的貪污舉報,並發現利益輸送。此外,不少建築組件是於內地預製,本港人員北上驗收組件時容易被誘受賄。廉署事隔11年後再推全新的建造業防貪培訓教材,向建造業學生及業界監督人員灌輸正確的防貪意識。
記者:謝明明
廉署防貪處處長謝萬誠接受訪問時表示,政府十大基建工程相繼啟動,每年涉及的工程費用高達1,800至2,000億元不等,加上政府宣佈增加建屋量,令建造業人手短缺,增加貪污風險。廉署發現,近年常見的建造業貪污手法是將建造合約批給親友,存在利益輸送;或將建材偷龍轉鳳,危害建築物安全;以及監管內地工程組件出現不當行為等。
三大流程潛藏風險
廉署預計,建造業發展未來幾年仍會火紅,加上有大量的建造業學生投入業界,於是在2003年以後再次推出建造業防貪培訓教材。謝稱,新教材與舊有教材最大分別是,今次由三大建造業潛藏貪污風險的建築流程入手,包括招標、施工時監管及批核工程費用。
廉署針對上述問題而制訂新的防貪教材,包括防止標書內容外洩,預先釐定評標準則及禁止在截標後更改評標準則;制訂工程監督計劃書,要求檢查人員詳細記錄,督導員亦需定期巡查由檢查人員執行的工作;要求承建商提交付款申請時需提供詳細估算及證明文件,並應實地審核工程的進度等。
廉署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委員、工程師註冊管理局主席朱沛坤指出,預製組件建屋已成本港建造業主流,不少組件是於內地預製,他坦承內地貪污風氣盛,本港人員北上驗收組件時容易被誘受賄,業界需要制訂指引,例如規定北上驗收員工要盡量即日來回,避免不必要的應酬,亦應派不同人員進行監督。
此外,政府正試行以實報實銷為主的「新工程合約」模式審批工程合約。謝萬誠表示,這新模式為工程費用設指標,若工程不超標,各相關方面可賺取節省的工程費用,有別於以往一筆過撥款方法。但朱沛坤指出,這新模式潛藏貪污風險,「例如租賃器材,若每個單據未能依照程序核實,中間或會出古惑」。廉署正就這新模式進行防貪審查,防止存有貪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