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急跌,跌幅甚至不下於2008年底至2009年那次;氣氛令人感到不安,彷彿新一輪經濟危機一觸即發。
上星期油組會議,決定維持產油目標在每日3,000萬桶。不減產,又是否代表價錢必然會跌呢?說到底,還是要看美元。多年前,有人說石油也是一種流通貨幣,從這個角度看,油價高低還不是由油組單方面去決定,也要看其他貨幣的相對供應量。
另一個更重要因素,是油組的影響力今非昔比。今時今日油組成員國的出產量,只佔整體原油供應的三分一左右;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現在是美國和沙地之爭,緊隨其後有俄羅斯、中國、加拿大,統統不受油組影響。油組說減產,但假如其他國家不減,得益的就是它們。除非背後有個強大盟主,以宗教、道德甚至武力來懲罰叛徒,否則各懷鬼胎下,合謀定價的協議很難成功。
話說回頭,1970年代正值冷戰高峯期,對西方國家的石油禁運,其實可以說是冷戰的一個小插曲。今天油組不但失去了這種政治對立的大前提,甚至連號召團結的本錢也沒有,又怎可能透過宣佈減產來提價?
還有一個陰謀論點的說法指伊斯蘭武裝建國組織ISIS,收入來自出售黑市石油。最怕ISIS坐大者,莫過於在中東已經執政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寧願暫時賺少一點,也要斷絕這幫滋事分子的米路。
過去幾年,據說不少石油利益帶動的資金,大量湧入新加坡;錢多到一個地步要政府透過不斷發債去吸納。然而,政府有錢在手,一樣會心思思到處搞搞新意思;除了在國內大興土木,主權基金也到處買資產。油價跌,石油收入減少,現象持續下去,新加坡很可能是第一個亞洲國家會出現經濟逆轉。
歷史上,美元進入上升軌,是大環境轉勢的訊號;八十年代初一次結果是拉美債務危機,而九十年代中一次則是亞洲金融風暴。今次,會是歷史重演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