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重議題不重顏色

年輕一代重議題不重顏色

【採訪手記】
台灣九合一競選結束,台北市破天荒由無黨籍的柯文哲勝出。但這次選舉發現到的一點是,落敗的候選人講得最多的是「我努力得不夠」,而沒有以往雙方支持者互相指罵的情況。
香港和台灣的社會結構和歷史雖不同,但均有顏色之爭,香港已發生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被說令到香港分成藍黃兩種顏色,撕裂香港。但當地不少大學生都說,他們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民主社會必定有不同的聲音,分別是怎麼處理。

習慣了分歧便懂包容

台灣國立大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說,他們祖父母那一輩的分裂的確比較大,部份可能是跟隨國民黨由大陸到台灣的藍色,或歷史上曾向國民黨爭取自由的綠色,大家都有既定立場,投票都會跟顏色,爭吵也比較多。他指他們年輕一輩「呼吸着自由的空氣出生」,大家會比較去想議題,然後看相關的資訊,而不再是看顏色。在台大也有不少高中生,來到該地放輕鬆。記者問他們問題,他們立即五、六人一起圍圈討論「顏色之爭」,每個人都會論述,他們指以往的確政治取向是禁忌,在親友間最好不要討論,否則輕則口角,重則動武。可是他們從高中開始就有討論的課堂,會把各議題都拿出來討論,「分歧已是家常便飯」,習慣了就會包容。
這次的選舉,讓人看到民主擁有改變的力量,也讓人明白顏色對立只會令人民厭倦。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