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夫婦自三藩市灣區回港飲喜酒,與左丁山家人吃晚飯。朋友夫婦並非名校畢業生,只是打工一族,多年前丈夫的公司搬離香港,把願意赴美工作的職員帶往三藩市,不願意的就拿遣散費。丈夫一想再想,決定冒險一博,叫太太放棄薪高糧準的會計職位,帶子女移民去也。多年來,公司裁員不斷,丈夫一直擔驚受怕,只想捱到65歲可平平安安自公司退休,不是為了退休金,而是那份公司醫療保險。全憑他的任勞任怨,勤奮工作,肯蝕底,不怕吃虧的性格,半奇蹟地保住一份職位至65歲退休,鬆一口氣。世事有時好奇,一退休就遇上車禍,給一個鹵莽司機開快車撞倒,追索賠償的官司還未了結,他在醫院進出的費用已高達9萬美元,幸好有Medic Care保險支付,在美國退休,沒有退休醫保,形同生活於恐懼之中。太太更神奇,到美國後,從新起步,日間做會計文員,夜間攻讀會計學位,捱到金睛火眼卒考取美國會計師資格,從此成為搶手貨,原來不少美國中小企業十分缺乏合資格會計師(這些人多在大公司或「碧科」或其他會計事務所工作),任憑經濟風風雨雨,太太找工作易如反掌,從不怕失業。眨眼間過了二十年,兩人的兒女已自大學畢業,擁有大屋兩間,平治房車兩三部,但仍然是美國的99%,說不上很富裕,說起她以九十萬元買入、一百二十萬元賣出的沙田第一城小單位,現在市價逾四百萬,她便不迭嘆氣了。
她說:「左生,美國財富分佈懸殊,香港也是,我們中產憑一份人工,頂多有小康生活,交醫療保險費交到怕。」中產不購買物業、股票,整定一世跑輸大市。法國經濟學家Piketty的暢銷書引用大量數據說明資產的回報率高於GDP增長率,導致富者(資產擁有人)愈富,最近柏克萊經濟學家Saez及LSE Zucman發表新論文,指出美國的最頂尖0.01%擁有平均淨值(net worth)三億七千一百萬美元,這階層控制了美國11.2的財富!頂尖的0.1%(平均淨值七千三百萬美元,約共十六萬人)控制22%美國財富!在各國政府不斷實施QE(量寬)及減息的政策下,一個持有二百萬元中海外(688)股票的中產,一兩日內便增值二十萬元,打工仔做足一年,也沒有雷同的薪水加幅,量寬和超低利率促使資產價值亢奮上升,根本上是財富分佈不斷擴大的最大原因,政府絕無辦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