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窮越見鬼」,原來還真有科學根據!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有關人類在資源稀缺時的思維方式演變,結果發現窮人對其他發展的腦力資源會被要「搵兩餐」的強勢訊號騎劫心力,直接導致大腦的認知和判斷力下降,思維生活方式變得極為短視,反而無助脫貧。
研究由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進行,並把報告結集成書,名為《稀缺:為甚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未出版便打入英國《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排行榜。
這位教授來頭不小,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任教經濟學,29歲便獲獎,再被哈佛聘任「終身教授」。除了時間,他幾乎擁有一切。話說穆來納森經常一心多用,患上拖延症,啟發了他對人腦與稀缺關係的研究。
其實一般人遇上時間不夠的問題,都會找基本Time Management的書籍嘗試解決眼前問題。但穆來納森卻把自己的問題,與進行中的國際扶貧研究聯繫,發現他的焦慮和窮人對物質的焦慮其實性質相近。窮人感覺缺乏金錢,他則感覺缺少時間,兩者有一個共通點。給窮人一筆錢,活着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往往無法善用。在資源(錢、時間)匱乏的狀態下,對於稀缺資源的追求,已經壟斷這些人的注意力,導致忽視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構成心理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換言之,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你的智力和判斷力會全面下降,導致你比其他人更容易進一步失敗。
更有甚者,長期資源稀缺會產生「稀缺頭腦模式」,一種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頭腦的「頻寬」(bandwidth)。窮人為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剩餘的「頻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即使他們擺脫了稀缺狀態,也會被「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因此新富人(暴發戶)很容易把錢又全部賠回去、其實是思維習慣的問題。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政府政策等問題有重要啟示。一直以來,主流經濟學和政府對扶貧的態度就是:你窮,我就畀錢你。從來都棄難取易,避重就輕,認為一切都可用錢解決。構築「安全網」,提供綜援、關愛基金、房屋津貼、學費津貼等等補助,就算係解決咗貧窮問題。
然而,全球政府多年來經驗所得,如不斷強調這些治標的政策,往往造成反效果。例如部份貧窮人士濫用綜援福利,身體健全卻不想工作,依靠政府供養,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最終還是治標不治本。政策,不能解決問題外,又會帶來反效果。
其實我們看穆來納森的所謂藥方「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等也只不過是老生常談。鼓勵貧窮人士就業,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促使他們脫離「稀缺頭腦模式」的理想狀況、在當今社會下幾乎沒甚麼可能。
香港青年協會最近一項調查指出,約四成「窮忙族」青年認為貧窮責任在於自己,三成人相信要五至十五年以上才有望脫貧,又有近一成人預期脫貧無望。與穆來納森的研究不謀而合,窮人缺乏足夠的「頻寬」去思考,只擔心一日三餐,被「稀缺頭腦模式」羈縻下產生的種種不良思維習慣糾纏,最後連人與鹹魚的分別──「夢想」也都被磨光磨蝕。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