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電台節目中聽到港大醫學院院長給家長忠告,只期望大學新生「熟數理,守德行」。節目主持記起有教育家說過,中學課程只需要達爾文的進化論、莫札特歌劇《魔笛》及猶太人大屠殺史。又記起才子友人曾道,只要求兒子:出入電梯不爭先、不說懶音及正確地使用筷子。家教各師各法,雖不無戲言,但箇中深意,筆者認同,因為教科書的知識都是過眼雲煙;「人生的所需,學校卻不教」。
先說自然科學。大家智能電話不離手,對《星際啟示錄》的時空逆旅有莫大興趣,但奇趣異聞、超自然偽科學,甚至文史哲藝術,都比能解釋自然現實的冷科學更吸引。
「人類文明正由孩提時代進入成年,我們將面對無盡繁多的選擇,及同時更多的風險和責任。」科學鴻儒E.O.Wilson在新書《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指出,自十八世紀浪漫主義揭竿反叛以來,科學和人文學科分道揚鑣,令啟蒙運動停滯不前,在人類禍福共抱的全球一體化當前,是重新啟動的逼切時機。
現代人重新啟蒙,首先要接受宇宙中沒有超自然力量。大教授認為是好事,因我們從此得到自由;不幸擁有意識和好奇心的智人,要尋找存在意義前要明白,人和地球一切物種一樣,只是演化進路中的偶然成果;「人的境況是歷史的產物──不單是六千年的文明,更必須回溯至遠古數十萬年,探索生物和文化的整體演化,才能窺見神秘背後的答案。」
人類和文明都是充滿偶然的在建工程,我們的大腦仍然由非州大草原的祖先遺傳的基因主控。E.O.Wilson認為,人作為地球上唯一同時擁有個體自主性的社會動物,是個體和群體之間多種層階的天擇演化出來的產物,「自私的基因」與無私的群體奉獻常在角力。善惡無常及情緒不由自主等性情,並非個人的缺陷而是永恒的真締。「這就是人的特質,創造力之源……我們必須檢點,但永不要妄圖馴服人性」。大學者深信,循此路徑,科學的世界觀將會擴闊人文學科一直只能自圓其說的思考,追本溯源地尋求存在的意義,攜手朝向人類大同的終極目標。
大教授對否定演化論的原教旨主義不留情面,認為是「文化寄生物」,但他絕非傲慢的科學主義者,相信人類知識的累積在近代大爆發後終會放緩,「如果說我們這個物種有靈魂,它將存活在人文學科當中」,不斷發展和演化。
本書剛入選「食腦」網站brainpicking.com的年度好書第四位。榜首的《偶然的宇宙》就是 E.O.Wilson樂見的科學與人文的結晶。筆者曾推介過艾倫.萊特曼的《愛因斯坦的夢》。萊特曼的新作從探究宇宙的六個面向開始,和《人類存在的意義》殊途同歸,將現代科學融入人生哲理和美學賞析,探究現實及尋求存在的意義,但不忘科學不能解答全部問題。萊特曼身為無神論科學家,卻深明不可知的神秘有莫明的吸引,接受物質和靈性宇宙相隔共存;在最私密之處,人的情感無法解釋,即使是科學的美,也只有詩意的象徵才能言喻。想起大教授在那邊廂引用畢加索名言,「藝術是道出真理的假話」,不禁莞爾。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