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蟹后邂逅 - 莫樹錦

醫然一笑︰蟹后邂逅 - 莫樹錦

一碗擔擔麵創造飲食傳奇,非詠藜園莫屬。早已十分欣賞這傑作,湯底濃香麵質爽而彈牙,一碗好麵該當如此它便如此。
舊的不多說,新的卻不可不說。老闆娘楊太教我們試菜,席上除幾位同袍外還有飲食界學者營哥。一輪風雨包括了功夫燻魚皇、法國鴨胸花、碧綠水中仙……等名菜,各有特色各自精采,但最精采還是隨後一窩不知該稱為雞煲蟹還是蟹煲雞的好東西,湯水去油,棕黃色一碗湯不大起眼,但一口嚐下眾味蕾便揭竿起義同心作動把鮮味感覺直送大腦,就如佔中人士把普選訊息送到北京一樣,迴響強而有力。
環看席上同袍無不飄飄然地享受這口鮮湯,過了好一會營哥才解釋道:「三隻最上等的雌大閘蟹加一隻鮮雞,小量薑再加火腿片,除外便應只有清水。」食者譁然,如此簡單卻如此美味,費解,便問:「為何是蟹乸?男女不平等!」原來雌蟹蟹膏較結實,猛火煲良久仍有迹可尋。再者,蟹膏吸了鮮雞湯,那份甜美可想而知。
陸上靠雙腳走動的鳥類遇上在淡水湖底以八腳爬行的甲殼動物(Crustacean),相信小雞長大過程中只懂吃飼料而小蟹長大也只懂求生存,當雞離開農場而大閘蟹離開湖泊時,牠們倆從未想過會在熱窩上相聚,更不會明白牠們的犧牲成就了人間美味。
世事就是這麼奇妙,最美麗的配搭往往來自最意想不到的邂逅,反之,刻意的安排不時只會帶來差強人意的效果,惟在刻意安排與無意邂逅間如何尋找?
別的不太懂,科學勉強略懂一二。做科學首要條件是要嚴謹並有規律地作實驗,每個實驗必定是刻意安排,但實驗結果往往是五花八門並非心中所料,最重要是從不規則的研究資料中搜尋那不經意的邂逅,這便要靠一份洞察力加耐性再加上運氣。一九二八年九月的星期五早上,亞歷山大(Alexander Fleming)回到倫敦聖瑪麗醫院的實驗室時才驚覺早前忘了為他辛苦培植的金黃葡萄菌蓋上面蓋,一盆細菌上竟長了藍藍綠綠的霉菌(即發霉),正自苦惱之際他便觀察到每處霉菌生長地方都有像光環般的周邊,他便假設霉菌可能分泌物質防止了金黃葡萄菌生長,他當然是百分之百正確亦因此而發現了盤尼西林抗生素。當霉菌不經意地邂逅金黃葡萄菌時便拯救了人類無數性命。
不論表面上如何不相同,就算是意向不同、思想不同、方向不同,只需有機會邂逅,平心靜氣地找着共鳴之處,美好關係近在眼前。能在蟹后鍋上邂逅,更是美事。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