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師前途 - 左丁山

學師前途 - 左丁山

早排本欄引述美國億萬大富豪彭博之言,佢勸美國年輕人與其借到一身債去讀普通大學,攞普通非專業學位,畢業出到嚟又搵唔到工嘅話,不如索性做學師仔,做水喉匠好過。
當然彭博之言有其美國社會背景:(一)美國大學多得很,中學畢業生要入大學,並非好困難;(二)美國大學起碼可分一級、二級、三級,入一級大學如哈佛、耶魯當然好難,但入三級大學如甚麼州立大學之類,就容易好多,如果在呢啲大學讀文學士,新聞學學士等學位,在今天的美國,確實好難搵工;(三)CNN早有報導,美國的士司機中持有大學學位的,比例不斷增加;(四)美國入大學嘅學生,大部份不能倚賴家庭支持,要靠半工讀,借學生貸款(student loan),讀書時辛苦,畢業後孭周身債。正因如此,彭博先至叫一啲年輕人腳踏實地,老早就學習一技之長,做水喉匠當然只係一個例子。
呢日午飯時碰到一位職業培訓專家,佢話香港有一位工業家曾有類似彭博先生嘅言論,呢位工業家又講得幾貼近現實噃,佢留意到在一個公屋屋邨,一位屋邨醫生,讀大學醫學院(尖子先至入得到),做實習醫生,考專科(家庭醫學)資格,加加埋成十三四年,在屋邨睇病,大概收費二百幾至三百蚊,包埋藥。但在同一屋邨,是但叫一個水喉匠、鋁窗師傅、電工上門睇一睇,做一啲簡單修理,已要收費三至五百,而且並非一叫就到,往往要預約㖭。故此呢位工業家對一啲讀書成績好麻麻,DSE成績入唔到大學嘅學生講:「你地不如去學師做工匠啦,呢啲工唔會outsource(外判)咗去印度、菲律賓、中國大陸㗎!」
學師做工匠係德國工業界傳統,至今仍然係社會結構一部份,做到內閣部長嘅,有博士,有從學徒成為技師嘅專才,美國奧巴馬話要向德國制度學習。香港社會素來重文輕武(即以前做寫字樓嘅叫做先生,在工廠嘅就係勞工),家長普遍希望子女他日坐在冷氣間內打工,不要揸住工具擔擔抬抬。聽聞職業訓練局(VTC)會推出一個Learn & Earn嘅計畫,學生既上堂又去店舖實習攞人工,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希望有學生肯制啦。食完飯返到公司,電鎖竟然失靈入唔到門,急call外出同事趕回來用鎖匙開門。秘書搵咗一個電鎖師傅上門修理,師傅唔夠十分鐘就上到嚟,睇一睇,就話:「係跳fuse啫,我唔識整,你應該搵電工。係咁意收番上門費一百蚊。」唯有照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