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運動持續已逾兩個月,雖然坊間越來越多聲音勸喻佔領者撤離,還路於民,但市民對政府的怨氣仍在。親北京陣營傾向以置業問題解釋民怨高企的因由,從而提出青年創業貸款、首次置業人士印花稅減半,以及重推置業資助計劃等建議以紓解民怨。事實上,與其只協助置業或創業,筆者相信協助安居才是更務實之舉。
置業與安居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只能讓有能力供樓的人受惠,而協助安居就能讓全民受惠。即使與劏房尺寸相若的單位,現樓樓價也要300萬元以上,普羅市民難以負擔。雖然行政長官在2014年度施政報告中宣佈,未來十年將分別提供總數約20萬個公屋單位和8萬個居屋單位,但政府並無提及時間表和完成有關目標具體辦法,加上輪候公屋人數屢創新高,部份地區人士抗拒在其社區增建公屋,上述目標難免被視為空頭支票。
香港可建屋用地並不算少,關鍵在於政府能否拿出增建公屋的誠意。自從審計署於2008年兩份審計報告指「應該遷走位於市區優質位置的政府設施並納入土地儲備,增加賣地及地產相關收益」以來,政府就將何文田山谷道邨、屯門新發邨及北角邨等前公屋用地,賣給發展商興建豪宅;而安達臣道發展區的公營房屋單位只有約1,880個,只佔區內可建單位總數約兩成(其餘為私人住宅)。政府增建公屋與居屋的誠意實在令人質疑。要協助安居政府就有責任盡量將土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並加強公眾教育,使地區人士理解全民安居重要性。
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